
我总是在写东西的时候把思绪拉的很远很远,然后把取材的范围扩的很大很大,上到九州,下到五洋,最后越想越多,好像什么都能写,就是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最最后,我就忘了该写什么了。
生活又不像高考作文,清晰独断,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我就在他给的框架里增砖添瓦。质量评定,就随阅卷人去。这样似乎容易许多。可我要写的,不是高考作文,是生活。
生活就是一个大杂烩,什么味道都有,写出来的感觉也应该千差万别,至少我能感受到情绪的浮动与波动能带动语言习惯,文字风格的波动,然后产生共鸣。所以吸引,其实不是那么需要刻意的去用一些技巧达到代入感的增强,真情流露更能吸引有共鸣的人。
境由心转,所以文字风格,就算出自同一人之手,时事之下,表达出来的,也应该大有不同吧。
那么一个作者那些特立独行甚至贴上的某种特定风格的标签,有似乎认可了他们的个人特色——所谓教科书般的写法。风格显著,鲁迅,琼瑶,金庸,木心,简嫃,王小波……无一不是。
与情感的大不同相比,这些作家独有的标签难道是个悖论?
我想到了三毛的流浪文学,在读她作品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她各种情绪的变化,生死离别,在她笔下字字戳心。我甚至能够感受到她各种细致入微的心情波动。读完后——可以,这很三毛。
这很三毛?
这很三毛!
这也许就是作家的厉害之处。从另一角度,世界各地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从背景文化滋养出的审时态度造就了他们独有的个人魅力,也因此,他们看待世界的目光,描述世界的风格也该自成一派。
也过于正是如此,作家是作家,作者是作者。
所以我这样,跳跃着的,没有统一标准的姿态,是过于散点,经历太少,还是时代开放,无病可呻?
不管为什么,都是水平太低,想不通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