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
1.《_________马氏文通____》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特别是语法学的开端。
2.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是____扬雄______所著的《方言》。
3.普通话以_____北京语音______语音为标准音,以____北方话______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______现代白话文著作___为语法规范。
4.清代学者对于先秦古韵的研究有卓越成就,他们主要靠两种材料:第一是先秦的韵文,特别是《_______诗经_____》里的韵脚;第二是汉字的_______谐声字旁_____。
5.汉语里有一种特殊的名词,叫做单位词。单位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度量衡单位,如“尺”、“寸”、“斤”等,第二种是______天然单位_______,如“个”、“双”、“枚”。
6.汉语属于____汉藏语系___语系。
7.现代普通话平声分为_____阴__平和___阳____平。周德清的《_中原音韵_________》是将平声分为阴阳的第一部韵书。
8.“个”字只是___竹_的单位。
9.“张”本来的意义为_____张弓____。 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10.___字体___是文字的笔画姿态,_____字式____是文字的结构方式。
11.中国最古的词典《尔雅》是按照意义分类的,共分为十九章,其中研究语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章。《释诂》、《释言》、《释训》
12.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尔雅》、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
13.第三人称代词“渠”字始见于《__三国志-吴书-赵达传___》。
14.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说文解字______》,全书分成_____540_部,共收___9353___个字。
15.语言的发展是经过____新质要素____的逐渐积累,____旧质要素______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16.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
17.“涕”在上古是“____眼泪_____”的意思。鼻涕在上古叫做“____泗___”不叫做“涕”。
18.第三人称代词“他”起源于___唐_______。
19.历代学者的汉语研究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____语义研究______的阶段,第二阶段是_____语音研究_的阶段,第三阶段是____全面发展阶段_____的阶段。
20.大致说来,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___刀笔___文字,第二类是_毛笔____文字。
21.使成式产生于____汉代_____、逐渐扩展于____南北朝_____、普遍应用于______唐代_____。
22.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群众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第一是___类化____法,第二是___简化__法。
23.汉语中来自国外的借词和译词可分为__________音译词________、______意译词______________、_______音译兼意译词___________三类。
24.汉语史是关于_____汉语发展的_______内部规律的科学。
25.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____“如字”_______;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_____“读破”_______。
26.到了中古时代,第三人称代词有了“___伊____”、“__渠_____”、“___他____”三个形式。
27.在五四以前,“与”和“而”的分工是:“与”连 事物,“而”连行为或者性质。
28.所谓“四呼”,是指开口呼,合口呼,撮口呼,齐齿呼。
29.说文之学,以清代为最盛。最有名的是说文四大家是指:_____段玉裁______ 、_____桂馥______、______朱骏声_____、______王筠_____。
30.最早模仿《尔雅》的著作是魏代张揖的《____广雅_____》。
31.《广韵》共有____206____个韵。但如果除了声调的分别不算,就只有61个韵类,92个韵母。
32.就动词来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情况特别明显。凡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___去____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____去___声。
33.“这”字在唐代出现,宋代更多,有时候写作“____者__”、“__遮______”。
34.“双”和“两”的区别:“两”字指______________,“双”字指_________________。
双可以用于量词,如一双筷子,亦可以用于诗词、曲目中,如经典的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等;
两的用法在量词中比较常见,如几两东西,两个苹果等等
35.疑问语气词表纯粹传疑的是_____乎__,表纯粹反诘的是____哉_____,表要求证实的是____舆__和____耶_____。
36.递系式的句子结构又称________兼语式_____。
37.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___们___字的产生。
38.___隶书___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次改革。
39.当行为单位词发展出来以后,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有一个不同之点:__事物单位词________一般是在名词的前面,____行为单位词_______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
40.上古汉语有标记的被动句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____“于”___字句,第二类是__“为”___字句,第三类是“见”字句。
41.《切韵》时代,云母(喻三)仍属___匣___母。
42.从中古到近代,除了次浊___m__、n______、___l___之外,所有的浊音声母都变成了清音。
43.现代ts,ts‘,s有两个来源,大部分的字来自______精清从心邪_________;小部分的字来自______庄初崇山______。
44.现代声母/ʐ/来自中古的________母。
45.就单位词与其他词类配合的情况来看,单位词可分为两种:指称事物单位的和指称____行为___单位的。
46.形容词词尾“的”字的较早形式是_“底”____字,首见于__唐__代禅家语录。
47.“吗”的较古形式是“麽”(么)。“麽”应该是从“____无___”演变来的。
48.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系,分别是指__禅母__、指___匣母___、指____影母______。
禅母——谁、孰、畴(用于问人);
匣母——何、曷、胡、奚(用于问事物);
影母——恶(乌)、安、焉(用于问处所)
49.《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其实“行”的原始意义是______十字街____。
二、判断题:
1.汉语史的分期是以社会发展为依据的。 王力先生以语法为标准,分为四个时期
2.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
3.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个改革。
4.浊音清化中的浊音指的是全浊。
5.词尾“头”字的产生在六朝。
6.文字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
7.《尔雅》的字和后代字典排列顺序相同,都是按部首排列。
8.钱大昕说“古无舌上音”,意思是上古没有知徹澄娘,只有端透定泥。
9.“阿”这个词头是在上古末期产生的。
10.明代的梅膺祚《字汇》有214个部首。
11.上古汉语的“再”字和现代汉语里的“再”字,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差别。上古的“复”相当于现代的“再”,而上古的“再”等于现代的“两次”。
12.我们可以参考语音特点给汉语史分期。
13.作为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南唐已经出现了,在宋代已逐渐多起来。
14.“被”字句是在汉代普遍应用起来的。
15.量词“个”字原来只是竹的单位。
16.《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是王念孙的主要著作。
17.现代声母/t/来源于中古的t(端)母和d‘(定)母的仄声字。
18.在上古汉语里,序数和基数是没有分别的。
19.上古汉语动词和名词一样,也有类似词头的前加成分,最常见的是“爰”、“曰”、“言”三个字。
20.凡是用“於”的地方都可用“于”,但能用“于”的地方并不一定都能用“於”。
21.现代汉语的-n尾韵来自中古的-n尾韵和-m尾韵。
22.可以根据文字发展规律和特点给汉语史分期。
23.撮口呼是主要元音为i和韵头为i的韵母。
24.“者”和“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
25.汉字字体发展史上,草书比楷书早产生。
26.一个比较谨慎的说法,词尾“儿”字应该是从唐代才开始产生的。
27.到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
28.“鸡子”的“子”是词缀。
29.“者”字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及物动词)的前面。
30.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变化得最快。
31.战国以前,只有“首”没有“头”字,到了战国时代,“头”字出现了。
32.“皮”字在先秦专指兽皮,人的皮叫做“肤”。
三、名词解释:
1.如字
一种注音法。同一个字形因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
法叫读如字,例如“美好”的“好”读上声
*2.读破
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为“破",如“长幼”的“长”不读chang而读zhang.
3.叶音
也称叶韵。南北朝以后的人读前人的韵文感到不押韵,就临时改变其中- -些押韵的字的读音,
使韵脚和谐。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是错误的。如:“家”有“叶音谷”、“叶
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不同,实际上当时只有“古音姑”一个首。
*4.关系语
凡名词,直接和动词联系,或者放在句首、句末,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或者表示行为
所凭藉的工具、行为之所由来等等,这个名词所处的位置就叫做关系位。在这种位置上的名
词就叫做关系语。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5.致动用法(使动用法)
就意义上说,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 -性质、行为,或成为另一事物。如:“将以
愚之”。
6. 意动用法
就意义上说,并不能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变为某种性质,只是主观上认为它具有这种性质。
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7.同源词
有一个共同来源的必要条件是音同和音近。例如:懦、蠕、儒、濡。波、坡、跛一并不违反
符号的任意性。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这类字往往是语出- -源, 如“广”
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
同源字。
8.同类词
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如“行”的原始意义是十字街,所以比
较容易理解“街”、“衙”等字都从“行”。
9.成语
成语是历史上巩固下来的固定词组,它们不是仿古词语,但“于古有征”,丰富了口语词汇,
使语言精练。
10.典故
-段古代传说或历史故事压缩成为一一个句子或词组。 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
11.十六摄
韵图的作者首先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一般人用的是十六摄,如:通摄、江摄、止摄、遇摄等。
12.句子仂语化
古汉语句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上古汉语里经常被运用。名词性仂语是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
介词“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所
以”,如“不知其所以然”。
13.双声
古汉语中的一种语 言现象,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这两个字一般 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仿
佛”(fang fu)两个字的声母都是“f”。
14.叠韵
古汉语中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两个字的韵部相同,这两个字一-般也都组合成双音词。例如:
“从容”(c6ngrong)这两个字同属“ong”韵。“披靡”(pi mi)两个字同属“i”韵。
15.小学
是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
碍,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16.语文学
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
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17.小学四大名著
是指汉代语义方面的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本书。
18.引申
是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种新的意义米,旧意义和新意义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说明的。如“朝”
字本来是“早上”的意思,引申为“ 朝见”的意思。因为朝见是在早上进行的。
四、简答或论述题:
1.汉语史各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 (1)公元三世纪(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时期。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公元四世纪
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十二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
纪(鸦片战争)为近代。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 二十世
纪(五四运动后)为现代。
2.上古时期的特点: (1)判断句一 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3)入声有两种(其中- -种到现代变了去声)。
3.中古时期的特点: (1) 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如“是") 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
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句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行尾“了”“着”的产生。(5)
去声字的产生。
4.近代汉语的特点: (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 -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
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 (1) 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 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2.从中古到现代声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图表示并说明。
1.浊上变去2、平分阴阳3、 入派三声4、去声不变
3..浊音清化的规律是什么?
声母简化规律。
2. 除了次浊音(m, n, 1)之外,所有浊音声母都变了清音,于是它们与清音合流了。
如果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么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仄声字变为不吐气的
清音: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个单纯的摩擦音,没有送气不送气的区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
4..上古汉语数量表示有哪些主要方式?请举例说明。
(1)数词+名词,数次在名词前面,不用单位词:“五事”“五城十二楼”等。(2)名词+数
词,作谓语,不用单位词(主谓一 >功能概述):“牛一”“羊- -”等。(3)名词+数词+单
位词(名词作谓语,数词作限定作用,修饰度量衡):“马三匹”“禾三百廛”等。(度量衡单
位必须用第三种方式)
5. 王力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
2.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
、近代: 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现代: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
6.现代汉语中的零声母来源于中古的哪些声母?
1.i类零声母, 是从云(yi)余(j)疑(ng) 影(o)变来的。
2y类零声母,是从云(yi) 余(j)疑(ng)影(o)变来的。
3.u类零声母,是从云(yi) 余(j)疑(ng)影(o)和微(nj)变来的。
4.a类零声母,是从疑(ng) 影(o)变来的。因为云余没有一 等字。
7.研究汉语史有哪些材料? (列举五种以上)
8.简述研究汉语史的四个原则是什么?四个原则:
(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
语言的研究可分为静态的研究和动态的研究。静态的研究:着眼于某-一时代的某- -语 言现象;
动态的研究:着眼于不同时代的某一语言现象。
(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语言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发展必然影响语言的发展。
(3)重现语言各方面的联系
在语言的构成部分中,语音、词汇和语法是有机地互相联系的一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
(4)辨认语言的发展方向
可从两方面看:第-一、 古代语言循着什么方向达到今天的情况:第二、今天的语言将来要朝
哪-方向走。
9.区分词尾“子”字和非词尾“子”字是相当困难的,请从意义方面来讨论哪
几种“子”不该认为是词尾?举例说明。
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的早。现在我们只能凭借意义来看它是不是词尾。有六种
“子”字不应该认为词尾。(1)儿子的子(男儿子、女儿子) (2) 是作尊称用的子(夫子、
君子) (3)是指野兽虫类的出生者(虎子、龙子) (4)是指鸟卵(鸡子、风子) (5)
是指某种行业的人(舟子、渔子)
(6)是指圆形的小东西(史记汉高祖本纪:左股有七十
二黑子)
10. 在发展过程中,有些单位词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有些应用范围缩小了,有
些应用范围转变了,请举例说明这些变化。
(1)范围扩大:个(简、個)、只条、张; (2)范围缩小:枚; (3) 范围转移:盏; (4)
新兴的:顶、挂; (5)消失的:株、章(指树木) (- -般说来,单位词是由普通名词演变而
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
11.在上古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式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被动式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 “于”字句(沿用到汉代以后);
第二类是“为”字句(沿用到汉代);
第三类是“见”字句(沿用到汉代以后)。
12.简述上古汉语中“吾”和“我”的区别。
(1)"吾”与“我”的分别:“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当“我”
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在任何情况
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
13.零声母可以分为哪四种类型?
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y的,可以叫做y类零声母;韵头
或全韵为u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 o, a的,叫做a类零
声母。
14.简述“者”与“所”的区别与联系。
“者”“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者”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这定语可以是
形容词,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谓语形式。此外,还有两种结构形式。- -种是放在“昔”字
后面,表示时间(后来有“乃者”、“曩者”等); 另一种是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
“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及物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
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这个定语后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者”字(两个
指示代词前后相应)。这种“者”字往往可以不用,名词如果是泛指人、地和事物的也往往
不用,于是定语变为名词性仂语。
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
情况下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
15. 简述上古汉语语气词“也”和“矣”的区别。
1“也”表示一一种状况,“矣”表示- -种过程。
2“也”不着眼在时间的因素,“矣”着眼在时间的因素。
3凡过去的事情用“矣”,没有发生的事情用“也”。
4一般说来,“也”字用于判断句,“矣”字用于叙述句。凡说明事情的可能性,解释原
因,进行推理等等,都属于判断范围,用“也”字。凡说明事情在某种条件下就变了状况,
或表示目前已经成为某种状况,都属于叙述的范围,用“矣”字。
5中古时期以后,“也”字在一般口语里的使用范围应当是逐渐缩小了的,因为系词“是”
字被普遍使用起来了。系词“是”的引申用法更进-一步缩小了“也”字的使用领域。
16.简述汉语研究的三个主要阶段。
第-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为经学而研究的
小学。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阶段,成果如元代
《中原音韵》。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说文四大家。
17.论述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主要原因。
1. 语言的简化上古汉语语音复杂,不断简化适应社会需要。闽粤方言比较复杂,复音词
' 就比较少。
2.外语的吸收. 上古外来语,如“葡萄”、“琵琶”等复音词
3. 单音词义项多,不利于表达意思
4. 韵律的要求
5.语言的本质是口语交际, 任何一种语 言单音词数量是有限的,社会发展对词的数量需求
是无限的。
18.词义的变迁--般有几种情况?请结合古今词义的演变举例说明。
词义的变迁,大约有三种情况: a. 词义的扩大,“河”字在古代专指黄河,在现代泛指- -切
河流。b.词义的缩小,“妻子”在古代指妻儿, 现在只表示“妻”的意思c.词义的转移。“走”
原本解释为“跑”,现在指“步行”。.
现代北京话ʨ,ʨ‘,ɕ的两个来源是什么?
20.《广韵》(中古时期)的声母系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