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虽有益,但过犹不及。
亡羊补牢,让损失降到最低;查漏补缺,使事情缜密,计划有成;女娲补天,补出了一片新天地。着一个补字,人神都有所裨益。
日常生活中,衣服鞋袜,缝缝补补是会过日子,补种庄稼是农民的智慧,冬令进补是养生的法门,仕途补缺、工资补发则是意外之喜。着一个补字,平凡的生活有了盼头。
如此看来,补无处不在,如影随形,已然成为一种生存发展的策略。然而如果补的不当,就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表白,“画蛇添足”的“壮举”,让人大笑之余,留给我们的是反思:补的目的,由谁来补,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补到什么程度,当中的学问不少。
如今补习已经“蔚然成风”,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君不见,一批批学生前脚刚跨出学校的大门,后脚就走进了补习的小门。君不见,节假日,孩子们奔波于各种补习场所,甚至于才结束这个班又到那个班。君不见家家户户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补。
究其原因:家长怕孩子输在补习班上。于是不管孩子愿不愿补,要不要补,反正人家在补,我就要补,唯恐落后,总觉得“补补更健康”。
原因二:辅导机构利用了家长的攀比焦虑之心。大肆渲染补习之功,推波助澜,使补习之风几成洪水猛兽。
原因三:部分课堂的低效率也给补习有了用武之地。监管的缺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囿于能力,请机构代管,等等。
本来课堂上没学到位,通过补习巩固一下知识,无可厚非,可惜有些家长孩子一味寄希望于通过补习来逆袭,来定江山,忘了学校课堂这个先手,忘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只能让人叹息了。
此种怪象,是典型的“剧场效应”,没有谁愿意,却又不得不被裹挟进去。这样攀比日甚,压力日剧,恶性循环,成了死扣,解不开,理还乱。
食多无味,补多亦无益,不仅无益,甚至有害。补坏了孩子的身心,补焦了家长的神经,补败了社会的风气。当下,补习已经成了一个毒瘤。人神共愤。
期待职能部门出手用手术摘除它,期待既得利益方有更长远的目光,期待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期待家长有颗平常心。是时候把明媚的阳光还给孩子,把和煦的春风还给孩子,把健康的身心还给孩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补终究是后手,是权宜之计,恶补该休了。返“补”归真,女神何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