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终于过去了。
对面顶楼的应该是丝瓜藤吧?从一片青葱渐渐地变黄,是被烤焦的。今天无意一瞥,看见那枯黄的已被主人家扔掉。大概这两天天气凉下来,主人才想起那随意种植的,靠天收的小植物。现在只有一支孤零零的藤子附在杆子上。
依然在读张爱玲,像她的性格,言语虽然刻薄,却是怜悯,冷冷地叙述着众生相,也是顶务实的人,小说里的女人总想着拼命抓着一些东西,男人(哪怕不爱),钱,爱情(即使假的)或者孩子(哪怕不是自己的)。说来说去,嗯,似乎,确实只有钱最靠得住。她的小说适合在酷暑里读,看得人凉丝丝的。省了电费。
买了03年以她照片为封面的一套书,(哎,又是买买买),除去对照记里,似乎流传开的就这十几张。不管哪一版,内容都是一样的,我这是明显的“追星”,肤浅。托尔斯泰最后的日记中,每一天都在反省,觉得自己过着“有罪”的生活。及至生命最后的时刻也是在输出有益于世人的思想。看看自己的虚荣及外在物质享用及追求,我才真正过着“可耻”的生活。
只是因为越读她,越觉得和她脾气有几分相投(单方面),在美国独居时,非必要不与人见面,躲在自己的屋子里读想读的书,也不是大家,名著,就拣自己想读的读下去。她阅读时好像一个侦探,必须弄个究竟才可,不信你去看《红楼梦魇》就可知,别说是一个段落的差异,就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标点也逃不出她的“火眼金睛”,再比如她的长散文“谈看书”,关于人种问题她也要来龙去脉摸清楚,有这些时间,何不趁着“出名”的时候多写点读者想看的东西,多赚点钱。她不。所以我喜欢。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是过早的),并可以坚持下去。(即使得罪人)
外人会觉得她的晚年生活多少看起来凄凉,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懂得一个在二十几岁就能写出那么多“看着心凉凉”小说的“人间清醒”女孩想要的生活呢?
她的小说里的矛盾冲突就在那里,她细细说给你听,却不告诉你解决的方法,每个故事似乎都是bad ending。(我也想不出好办法)。月亮圆了又缺,人来了又走,这样的故事一百年前有,一百年后也会有。但是只有她,让人觉得人世间的冷暖事没有个头,也没有个尾。男女主角似乎陷在了沼泽地里,但仍不妨碍一辈一辈,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我愿称之为生的眷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