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话题是,十二岁以前的教养重点
6到12岁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也可以叫做国民教育,可以理解一个国家人民素养的缩影主要在于这个阶段
当进入到学校后,学校会发现一些没办法跟其他人很好相处的学生,无论是学业还是习惯等方面,会称呼为“坏学生”,打引号的。
这类学生主要是因为在进入学校之前,百依百顺,什么都被满足,被宠爱溺爱成习惯造成的。
孩子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会感觉都孤立无援,同学不理会,老师不认识,妈妈不在场
幼小的心灵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而且稍微一下还挨骂,还有很多规则规定
因为从家庭教育过度到学校教育的阶段,家长没有做好缓冲辅助工作,
学校的规定应该就要提前在家庭教会,而不是等到学校。
提前教育,到时候的适应力就很强,比较自信,和别人相处的好,不会和老师捣蛋等等。
教育在于治根本,不是治标,
本就是他自身不习惯,不能适应造成的。
刚进入学校的孩子,对老师不了解,对同学不熟悉,其实身心的负担是很重的,只是说不出来
所以你会发现小孩子到了学校无精打采,发脾气没人理他,哭也没有用,很泄气,这个孩子慢慢就越来越迟钝。
父母和老师多联系,不是去送礼,不是换个好班,不是去问学业好不好,
而是多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不好的现象问题,有什么地方不够的,这样方便回到家再做调整
打架对于孩子是很常见的现象,小孩为什么会打架?因为他要分出这是我,那是你,所以就打。
一个人有自我观念,他人的观念,就是靠打架打出来的。
打架看年龄,低年级时候,多是为了抢东西,因为他没有所有权的观念,
所以打架也没有好与坏的说法,任何事只要有好处,就有坏处。
中国有句老话叫不打不相识,人体肌肤的触碰磨蹭,反而会让双方感情更加深厚,
最后打架不能解决问题,干脆握手言和。
二分法做判断,是很多小学老师有的缺陷,因为小学老师最有权威性
教的都是小孩,老师懂的,学生都不懂,教的学生没有一个比自己懂更多,所以就更有权威性。
小学有标准答案,中学是参考答案,大学没有答案。从小就告知对错,最终害死孩子一辈子。
天底下很少绝对的是非,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相对论的世界。
12岁是进入青春期的前奏,生理发育早的人已经有这个征象,这时会感觉到不安。
男女开始对立,同性开始团结,因为明显感觉到我们是不一样的。
因此他很想接触异性,又怕怕的,所以就有很奇怪的行为,去逗人家等。
家长告诉他切身自己的事情,什么时候有什么变化,这是很正常的,孩子就受用无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