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IT·互联网
马上高考了,忍不住总想说点什么

马上高考了,忍不住总想说点什么

作者: Y先生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5-30 22:47 被阅读65次

    高考大战即将来临,说说选专业相关的事。当然我说的不是真的如何选专业。

    我有一个高三的堂弟,两个月之前打算参加我母校的自主招生,他老爸找我过去聊天,想了解下自主招生的专业。我去了堂弟住的地方,离他上课的高中学校大门不过二三十米,有他妈妈从初二开始一直陪读到现在。

    这孩子中学阶段都是妈妈陪着过的,换作是我我是不愿意的。那会少掉很多乐趣。

    在聊专业的过程中,叔叔和婶婶出现了分歧。叔叔心中有想好的金融专业希望堂弟去读,而且最好是一路读到博士毕业。婶婶更希望尊重堂弟自己的爱好,往数学方向走。

    当时我也是赞同去选一个数学相关的专业,大二的时候再想清楚要读哪个方向的研究生。理由是数学好了,想考哪个方向的研究生基本不是问题。

    这时候叔叔继续问,考什么研究生好?把我难住了。

    我只说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大了,选喜欢的就好。到了大学,读了一两年以后,堂弟自然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叔叔最终还是坚持他的小孩将来要走金融方向。

    回头我想,是不是我的表达能力欠缺导致我没有把这个“不确定性”说清楚?你看现在,跨界无处不在、个体在崛起、斜杠青年也越来越多,靠一门专业吃饭的人是越来越少。何况四年、六年甚至九年(读博士的话)之后?

    父母这样为孩子定制前二十多年的人生究竟好不好?

    我自己从高中开始,大事小事基本都是我自己做主,算下来是被轻度定制的。像表弟这样的,属于重度定制。我还听说一个更严重的,一个女生,还在读高中,她妈妈已经把她三十岁之前的路全想清楚了:去澳洲读预科、上大学,英国读硕士,因为英国的硕士只要一年,再回国就业,就为她女儿相比国内读研的人节省了一年半的宝贵时间。而且每一步要花的钱也准备好了,读书的钱有存款xx万,回国后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业,都有一笔xx万的理财款在等着她,还有婚礼的嫁妆。

    且不说这些是不是孩子真实想要的。

    父母(或者现行教育体制)为孩子定制的路线,在当下看来可能是很好的,到了未来却未必。这条成长路径,一直是一种升学逻辑: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研究生,博士,出国留学。似乎是只要能一路升学,就能获得能力、地位和财富。很多人顺着这条路走到了底,真的留学读到了博士、博士后,但是最后是海归变成海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因为大环境一直在变,环境一变,坐标系全都变了,评价标准也变了,原来预期中的价值没能实现或者大打折扣。

    为什么会这样?直到听了罗辑思维最新的音频节目《两眼论》我才算进一步搞明白了,也更坚定了持续写作训练(跟写作有什么关系?)。

    “两眼论”的提法来自围棋,不好理解。换一个容易理解的,叫多维度竞争,指的是一个人不要依靠单一能力去竞争,而是靠多个维度的能力的配合来参与竞争。

    举一个罗胖自己的例子:罗胖既不是全中国最有知识的人,也不是全中国最会表达的人,但是像他这样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犀利的表达能力的人,就少了。但这还不足以让罗胖成就现在的事业,他能有现在的事业是因为他比那些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犀利的表达能力的人还多了一个维度的能力,是创业。

    再举一个例子,彭小六。彭小六在自己的文章里面也提到过,他的文笔并不好,他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是他那并不怎么好的文笔乘以死磕自己的精神。能像他那样读很多书写很多文章每天早上早起带领几百人一起读书,综合起来确实就没几个人能做到了。

    反过来再看单项能力,依靠单项能力而又能被大众熟知的,基本上他需要是这个项目里面最顶尖的水平,有的项目排在第二也等于没有名次。比如一些体育项目,只有第一名才会被记住。

    那些从升学逻辑里胜出的学生,他们在应试这一单项能力上千锤百炼,如果缺失了其它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悲剧了。到了社会上,进入办公室,大家比的不是应试能力。

    最后,回到刚才提到的为什么罗胖的节目让我更坚定了持续写作训练这事,答案也显而易见:编程这块我不可能做到最好,但写作能力可以提升,自己也有兴趣。有了写作能力作为基础,将来再结合知识管理去做课程,学习演讲去做培训,这样就能形成多维度上的竞争优势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上高考了,忍不住总想说点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zqd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