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灵感体悟 | 爱是个动词,你却用错了语态

灵感体悟 | 爱是个动词,你却用错了语态

作者: sam_sprite | 来源:发表于2018-03-23 17:33 被阅读23次

    全文共:3465 9 

    预计阅读时间:10 分钟

    这篇文章写给自己,也希望能有机会被更多年轻人无意看到。在我年轻时,也有些许老人跟我重复过很多事实,但毕竟年轻浮躁,到头来才发现当初那个唠叨的人已不在。在那之后独闯人世,恍然觉得自己的经历如同一个循环:年少时轻狂,中年时慌张,暮年时悔恨;又眼看着下一代轻狂、慌张、悔恨。又有谁能点醒梦中人,又有谁能看破这剧本?

    爱是一个动词,并非名词。我爱你,重点不是爱过或是爱着,而是爱这个动作,别去在意爱的状态,而要把精力放在爱的行动上。你我都习惯了被爱,但使用主动语态才是爱作为一个动词的初衷,而你我又有多久没主动去爱了?

    提    要

    我想告诉自己的是:

    ○ 爱是一种能力而非感觉;

    ○ 它像其他技能一样可以被学习和掌握;

    ○ 修炼它需要耗费很多心血;

    ○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掌握它重新认识生活;

    相关知识点:

    ○ 基因始终在尝试诱导你,你需要摆脱它;

    ○ 直觉不靠谱,你需要为自己创造势能;

    ○ 别企图一步到位,要不断为自己创造小成功;

    ○ 你很懒、很贪、很装,人天性如此,面对它!

    详    言

    《幸福的婚姻》书中有段对白:

    我不爱我太太了怎么办?
    那就去爱她。
    可我不爱她了啊?
    那就去爱她!

    作者言下之意,“爱”更像一种能力而非感受。这与我多年来的情感体验严重不符,自读过之后便将此句记下,期望找到答案。

    有时觉得自己没法再爱谁了,确实如对话中的丈夫一般。如果爱是种能力,那为何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感受:我可以爱自己的孩子,却独独不能再爱自己相识已久的太太了吗?切身体会自己当下的感受,答案的确是否定的,因为直觉只会说,“我很懒,如果你非要问我的话,她确实不如初遇时那么吸引我了”。

    对于原本不报期望的感情,当感到精力充沛时,如果积极的去迎合、去尝试维系,又发现彼此的关系竟缓和了,而且还有变好的迹象,看起来一切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遭。

    确实如此,我一直在两种感受间不停地摇摆,分不清哪种才是正确的。直到最近看完这本《转行》,才肯定了一件事:爱是种可以掌握的能力。

    我尝试说服自己,如何解释自己可以无条件的爱子女却需要意志力控制才能爱某些人,为何当下的直觉和感受其实并不重要。

    基因在作祟

    解释第一个问题需要弄清楚自己为何非要区别孩子和其他人。人天生对孩子亲和这不难理解,所有动物皆如此,并不是人特有的能力,所以把这种“表面利他,实则利己”的行为看成自己会爱的证据是并不合理。

    对自己身边没有直接繁衍关系的人好,是需要违背基因和自然原则,需要付出努力的。当初我追自己太太的时候,无法否认自己有尝试在她身上获取繁衍资源的动机,但这仅仅只是导致我们后续结婚的一部分原因。我必须得承认曾对许多异性都曾有过性冲动,这表示我的荷尔蒙分泌得还算正常。而我们年轻时所谓的心动,大多是都荷尔蒙搞的鬼,这方面男性要比女性体会更深刻,毕竟男人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幻想自己是一名辛勤的农夫。基因确实很强大,强大到令你我只想不停的复制,却还总拿爱情当借口。

    在我看来,爱就是一种给自己和身边的人营造美好的『能力』。

    别太相信直觉

    所谓的『爱情』和『爱』的区别也在这里。

    当我们谈爱情的时候,说的永远都是自己对于当下的某人某事产生了一种极为心动的感觉。为何爱情有保质期?因为感觉总是千变万化的,你我不能总期待会有谁始终可以搔到我们的痒处。其实在听完女语者讲浪漫主义发展史后,我一直认为正是浪漫主义让人都把爱和爱情给弄混了。浪漫主义强调的正是此刻内心的波动,让我们相信直觉,过分地体察内心的感受。从受影响最深的法国来看,男女受制于直觉,爱则同居,不爱则分手,爱仅仅是个名词,他们在乎的只是当下的感受。

    但实际上爱更为纯粹,你可以去爱任何你想爱的人,虽然根据爱的程度和距离会有大小不同的成本。比如一个你不喜欢(喜好其实等同于兴趣,你对谁感兴趣其实就是喜欢,仅此而已)的人对你穷追猛打,令你十分困扰,他/她说自己爱你,但这仅仅是他/她自己的内心当下感受,他/她因你产生了一种美好的幻想,但对方的行为对你来说却是一种伤害,这违背了爱是令双方感觉美好的定义。

    只有让彼此都能感受到美好的才能称之为爱,这也是你我同动物间更直观的区别。人生来就具有创造的能力(也包括创造伤害),爱只是众多创造物中较为璀璨的一个。

    如何才能主动去爱

    要想习得爱,需要学习很多。要学会控制自己,学会认同他人,强化包容力,你需要足够成熟,并认识到练习的过程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甚至是做出部分牺牲。

    爱不像其他顺应基因逻辑的能力,比如情绪,比如求生,那些是经过长期进化和繁衍才深深烙印在基因代码中的。但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把爱改造成一种类演化的能力,我们需要爱能像条件反射一样触发我们行动。

    既然是学习,就一定有些许技巧。和所有成功学类似,我们需要让身体适应自己专门为基因定制的某些环境,借基因的力量形成某些我们想要养成的习惯。那些成功学逻辑演绎起来其实都对,因为推理的都是切实在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事,所以怎么推都是对的。但问题出恰恰处在演绎的条件上,你没法总结或归纳出获取一样非物化事物的精准套路,因为现实是混沌的,不可能次次前提都一致,即使表面看起来相似,也总有未知的因素在创造差异,况且绝大多数环境因素是随时间不可逆的。比如你仿照马云创业再来一遍,哪怕所有点你都照做了,也保不齐你不赔到破产。

    女语者有节课讲『势』。所谓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其中的势就是我们说的环境对我们施加的某种力,这里的环境有的是自然环境,有的是人造环境,而人造环境里又分为受别人影响下的环境和自己影响下的环境。

    看过一句关于管理的话:

    其实那些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只是把环境渐渐往于自己有利的一方改造。

    自然环境本身就如重力一样拥有让人向下的势能,不进则退一点不错,如果自己不创造出一些与之抗衡的力,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人的创造力。

    我现在很难相信直觉,这东西导致了我人生三十年当中很多决策偏差。在许多需要调动理性,分析局势,仔细思量的重大决策上,依赖直觉并不靠谱。它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证我们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求生反应,例如在面对歹徒的攻击时,交通意外发生前几秒等理智来不及应对的情况下,直觉和基因反射还是能救我们一命。

    面对如今复杂混沌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面对太多向下的势能。从这个角度看,想创造任何一个与之抗衡的势能都极为不易。人生来懒贪,没利益的事不做,像甘地那样的非暴力不合作,定是经过极为深刻的思考和长年累月的修炼方能得来。值得借鉴的是,有意为自己创造一些包含爱的环境小因素,比如在一周内刻意去观察她,尝试从对方身上发现美好的事物,并用文字、言语、歌曲等形式表达给对方;再或是每天记着买一束没送过的鲜花放在餐桌上,并告诉她每种花的名字。

    所有这些目的都是为自己想修炼的势能一点一点积累小成功。如果做得恰当,对方总会给予一些积极的反馈。在品尝到势能带来的甜头之后,便会形成像飞轮一样的惯性,带动下一个美好的行为出现。长此以往,当惯性强大到不用刻意便能推动自己反应,势能便形成了,此所谓势不可挡。

    回    顾

    ○ 爱是一种『动词』而非名词,关注我们的『行动』而非感受;

    ○ 尝试为自己和身边的人营造美好,它会改变你的生活;

    ○ 我们可以爱任何我们想爱的人,要不断提醒自己去练习

    ○ 面对当今社会直觉显得太老套了,别让基因掌控你

    ○ 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创造势能,记住不进则退

    ○ 不断创造小成功是打造势能的捷径;

    ○ 这条捷径适合一切技能的学习;

    后    记

    其实最近看完阳志平老师推荐的《转行》,想再多看几遍,通过自己的咀嚼写出一些对那些还迷茫于事业的烦恼之人有所解惑的文章,特别是在我和太太都正在经历自己事业转型的挣扎期间,我所能为她做的也只能是写一些我理解和接受的想法,这也是我向她表达的一小点爱意,希望她能感受到我营造的美好。

    如果不出意外,我会在其后陆续穿插更新《转行》的相关文章,不过得看下一次灵感何时会喷发。说实话这篇文章是在我赶早班公车上用手机写的,发现自己越来越适应这种吵杂环境下的移动端写作了。

    Ps:  最后感谢阳志平老师和纯纯写作的作者,如果有对文章中基因方面感兴趣的读者,推荐阅读《自私的基因》和《机器人叛乱》。

    参考书目


    1 | 《幸福的婚姻》

    作者: [美] 约翰·戈特曼 / [美] 娜恩·西尔弗

    豆瓣评分:8.4

    2 | 《自私的基因》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豆瓣评分:8.6

    3 | 《机器人叛乱》

    作者:  [加拿大] 基思·斯坦诺维奇  

    豆瓣评分:8.5

    ·END·

    张山木

    一笔,一灵魂

    微信公众号:张山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灵感体悟 | 爱是个动词,你却用错了语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abx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