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广东省公安厅向外通报:在公安部的协调下,省公安厅组织广州、深圳等15个地市公安机关,在四川、河南、广东等多个省市同步开展“安网2号”打击“呼死你”黑灰产业链专案收网行动,成功打掉“疯狂云呼”和“呕死他”等两个“呼死你”犯罪团伙,以及线下利用“呼死你”平台进行非法追债的某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某鑫金融小额贷款公司、某臻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3个犯罪团伙;
在本案中,警方抓获以贺某国、雷某等为首的犯罪嫌疑人210余人,缴获作案手机3100余台,手机卡1.9万余张,封停“呼死你”账号83万余个,扣押服务器、电脑、银行卡等涉案物品一批,为全国首例“呼死你”黑灰产业链专案被全链条摧毁。
“呼死你”与“网络电话”的关联?
“呼死你”,是利用通讯费用低廉的网络电话作为呼叫平台,采用网络电话通讯技术进行信息轰炸,又名网络电话自动追呼系统或者手机轰炸软件。“呼死你”可以方便设置追呼的任何一部、任何区域的固定电话及手机号码。
“网络电话”,相信大家更加熟悉,而“网络电话”就是“呼死你”的前身。小编最开始知道“网络电话”的时候,是直播平台上一个主播,为了博得粉丝礼物,用网络电话帮粉丝调戏朋友和老板。没想到,后来,“网络电话”进而演变成骚扰、恐吓、威胁、牟利的“呼死你”
最初,“呼死你”软件的目的不是为了骚扰正常用户,而是为了协助城管员清理那些“牛皮癣小广告”,当查到有非法小广告的时候,“呼死你”会通知相关的广告主,要求他们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张贴的小广告清理干净,并到指定地点等候处理,如果广告主没有按照要求去做,“呼死你”将会不间断地拨打广告主电话,使其手机号码无法接听正常来电。
后来“呼死你”进行了升级,“呼死你”会向小广告的广告主手机发送免费的短信要求广告主在规定时间内到城管部门接受处罚,但是如果广告主没能按规定时间达到要求的话,“呼死你”将会发送收费短信扣除对方手机话费,直到手机号码欠费停机为止。不过这种方式引来很大的争议,所以后来“呼死你”软件也就逐渐退出市场,这也是我们很少见到这款软件的原因。
揭秘主流的“呼死你”两种方式
有关网络安全专家表示,“呼死你”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用“网络电话”的数字中继来接入电话网,通过服务器可以自动控制呼死你的频率、时长,可以播放自动电话录音,还可以更改来电号码显示,这样被害者打回去之后会发现骚扰电话是空号。
还有一种是相对比较土的方式,就是把大量手机用数据线连到电脑上,用电脑来控制手机去大量、频繁的拨打电话。这样的电话无法隐藏来电显示,回拨之后会显示无人接听。从警方公布的信息来看,疯狂云呼采用的是第二种方式。
“呼死你”的使用群体
1)互联网金融公司非法催债。因为多数小贷公司都会要求读取借款者的通讯录,一旦没有按时还钱,通讯录上的亲戚朋友都会被“呼死你”骚扰;
2)某宝、某团等购物、服务型电商平台的商家用于恶意骚扰、威胁。商家为保证自身的店铺信誉及利益,借用“呼死你”恶意骚扰、威胁客户修改差评;还有一种,利用“呼死你”专门对付网上给差评的顾客,因为他们觉得,其中不少是同行
3)因为个人恩怨购买“呼死你”,故意骚扰别人的;
4)一些黑产团伙为谋取利益使用“呼死你”平台实施打击报复、敲诈勒索、强买强卖。
曾看到一个新闻:XX买家在某宝买了对鞋子,结果穿了第二天,鞋子就脱胶,而且穿完后,袜子都变色了,于是,给了个差评。当天,晚上该店卖家打电话X先生,用极其恶劣的态度让他修改评价,并说“如果不修改,你的电话就等着被打爆”,X先生不答应。接下来,连续几天,X先生一天下来有将近二十个陌生电话打进来,都是说完警告,便挂了。
解密“呼死你”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1. 软件作者开发“呼死你”软件,后期整合打包,连手机一起销售,赚取利润。
2. 购买软件的部分人群以敲诈商家为前提收取“免死费”
首先他们会先发一条短信给你“提醒”你,也有直接打电话的。
短信内容:收到我的信息,请不要删除,负责你会找不到我,你的电话将会被轰炸,请联系XXXXXXXX,解除轰炸。
然后好戏就上演了,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电话轰炸。
一段时间后,对方添加你的微信或者电话告知你,“想要解除轰炸,交多少免死费”,一般都会挣扎一下,很强硬的拒绝,那么,继续开始电话轰炸,我们都知道,做生意的时刻都需要跟客户保持电话联系,因为,可能一个电话就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生意,而“呼死你”期间,客户电话是无法打进来的,那么就要交“免死费”解除轰炸,很多朋友被轰炸了几轮后,无奈只好交了“免死费”,原以为交了“免死费”,对方就能收手?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得到甜头的这些敲诈团伙又继续。
由于各平台拨打的电话都不一样,有普通号码,有未知号码,有400/800等虚拟号码,那么通过手机各类屏蔽骚扰的软件,也无法完全阻止来电,现在还没有彻底解决方法,所以早就了一批人牟利。
总结:
可以说,这个时代,信息似乎变成了公开透明的东西,人类似乎变得毫无隐私可言,物业、中介、商家倒卖联系信息,从而让一些不法之徒有机可乘,进而,实施敲诈或各种营销式电话呼叫。
而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无法避免这类信息传播,只能希望国家加大信息打击力度,或者企业、商家加强用户信息的保密制度!
公众号引流家,点击阅读原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