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是企业员工激励的重要手段,有效的奖励能够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但现实中不少企业由于奖励不当,反而奖出了矛盾,造成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由此陷入奖励的误区。
1、奖励对象:重态度而忽视效率
比如某企业甲、乙两位销售人员都超额完成了全年预定的销售额,业绩相差无几,但两人工作风格和行事方式明显不同。甲注意讲究销售技巧,办事效率高,因此不但从不加班加点,而且平时也显得非常悠闲、甚至无所事事;而乙由于销售能力并不十分出色,加之办事又难以做到及时、高效,因此平时总是显得非常忙碌,甚至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企业更多奖励和表彰的往往是乙,而不是甲,因为这时管理人员往往看到的是乙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而对于甲,还有可能会作出“工作不够认真”的批评。象这种只重工作态度而忽视工作效率的奖励,在很多企业都存在,其结果只是激励了并非出色的员工,而挫伤了创造性员工的积极性,这无疑不利于企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奖励当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太大效果。实际上,企业应从鼓励“加班”转变为鼓励“按时下班”,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结果导向”、“效率导向”的企业文化。
2、奖励方式:重物质而忽视其它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生活比较看重,任何企业的员工都不例外。据此有些企业就认为物质奖励才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于是对于员工的奖励也片面强调物质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其它方面有所忽视。其实,在任何时候,企业员工的需求都是多样的、有层次的,不仅有物质方面的需求,也有精神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已经那些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员工来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更具有激励作用,有时候领导赞许的目光、安排有意义的工作、给予一次培训或旅游的机会、大会公开表扬甚至一张球票等也许都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企业要深入了解、研究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奖励,在运用物质奖励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奖励的开发。要采取多种奖励方式,如有可能,企业在成本控制范围内,可对员工实行“自助餐式”的奖励,让员工根据即时需要自主选择,效果肯定会更好。
3、奖励时机:重固定而忽视随机
一般来说,企业都会安排有固定的月奖、季度奖和年终奖,但对员工随时做出的好事或突出贡献及时奖励不够。其实,奖励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如果情景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奖励内容,效果往往也会大不相同,只有及时强化,在当时特定的情境下才能对获奖的员工产生巨大的心灵震憾,使奖励达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而那种“雨后送伞”式的奖励,则往往因为时过境迁、事逝情移,其效果会大打折扣,有时甚至虽掷千金,却事倍功半。因此企业除执行固定的奖励程序外,管理者也要经常深入体察下情,把握奖励时机,对企业中随时出现的好人好事及时给予奖励,这种不定期的、意外的奖励往往比预料中的奖励效果更好。
4、奖励评定:重部门而忽视整体
一个企业往往都会设有生产、行政、销售、工程、人事、财务等多个部门,一些企业各个部门的员工在思想、能力、技术等方面并不平衡,甚至差异很大,有的部门人才济济,有的部门只有一两个较为突出,还有的则可能全都一般化。但企业在评定奖励时,往往都会采取封闭的分配方式,即奖励名额根据员工基数平均撒网,每个部门都有一份,这就容易形成“尖子堆里压矮子”、“矮子堆里拔尖子”的不公平现象,导致一些高素质部门中优秀员工的不服,由于成绩得不到合理的承认,从而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员工奖励要概览全企业,既要看到该员工在所属部门中的地位,更要看到他对整个企业的贡献,同时奖励过程要民主加集中,避免轮流坐庄或人际关系化的奖励,真正提高奖励的实效性。如果可能的话,总经理手中应留有一定的机动奖励名额,分配给那些对企业贡献比较突出的部门或员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