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内容不是我想要的,看得很敷衍,所以内容也没有记住。结合在其他书中所见,借此对婚姻、家庭的认知做个综述。
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大约是没有婚姻的,汉代王充《齐世篇》“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婚姻或许起于男权社会,据梁任公考证,结婚是劫昏的意思,乘黄昏天色渐暗,将中意的女子抢来做媳妇。但是抢劫是不文明的行为,未免引起两个部族的争斗,后来带了礼物去迎娶,便衍生出买卖婚姻,当今的彩礼还残存买卖婚姻的旧俗。
古时的人们讲究礼法,婚姻有许多的规矩,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规矩流传至今,不过淡化了许多,现在多以自由结合。
《说文解字》:“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婚姻还有其他的解释,不管怎么解释,都认为婚和姻是两个词,与现代的意义不同。
我国的婚姻制度主体是一夫一妻制,上古时期略有不同,地位不同的人,可以娶妻子的数量不同。天子可以娶十二女,诸侯可以娶九个,士大夫已上,则有妾媵(yìng),庶人无妾媵,惟夫妻相匹,因此称为匹夫,大夫以上可以有妻有妾还有媵,普通人只能是一夫一妻。尽管历代允许一夫多妻存在,西藏还有一妻多夫制,但主流还是一夫一妻制。
婚姻是家庭连接的纽带,两个不同家庭的男女组合成一个新的家庭。由婚姻组成家庭,又基于血亲结成一个家族,古代的家族庞大,称之为宗族。族,簇也,是聚集的意思,这个聚集依赖的是血缘关系。
古时有九族一说,九族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九代人,从自己开始往上四代,往下四代,以人的寿命,九族不可能同时生活在一起。另一个说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妻子家族包括岳父家族及岳母家族,这样的宗族并不是同姓的,由姻亲组建起非常庞大的宗族。
对于九族的两种说法,吕思勉先生说得很清晰。宗族发展到后来以同姓为主,九族真的成为九代人了,九代人不分家,聚集在一起,称之为义门,传说江西德安的义门陈九代人不分家,这样结成同姓的庞大宗族。南方农村还是聚族而居,一个村子的人往上几代是同一个祖爷爷,宗族观念还比较强。
宗族势力过大对皇族及政权是个威胁,皇权是不喜欢的。宗族被拆分为家庭,而家庭多是三代同堂,爷爷奶奶过世,家庭就要拆分,爷爷奶奶高寿,或许可以四世同堂,这就让人羡慕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大约就有这个意思。现代家庭,年轻人结婚后,一般都要自立门户,一个新的家庭开张。
总体来看,婚姻家庭制度尽管各个朝代多少有些不同的规定,但变化不大。现代的家庭越来越小,儿女成家后就分立出去,不与父母同住,这也只是时代特色,终究没有颠覆传统的婚姻与家庭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顾鉴塘、顾鸣塘,2011年1月版
作者:王瑜
2022年7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