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以为”的坑
最近在给亲戚家一个即将升初中三年级的孩子补习数学,平时不常来往,听说学习成绩不好。他来我家,很主动地把课本、作业都拿出来,听的过程中也很专注,看起来自己是愿意学的,也有提高成绩的渴望,但在教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一个问题,他总是说“我觉得”。
在讲概念的时候我让他背下来,过了两分钟,他说:“我觉得差不多了。”结果让他背的时候却是吭吭吧吧、缺斤短两地,还不愿意再背,因为他说:“我觉得这个不重要,会做题就行了。”但概念是一个课程的核心,也是做题最主要的依据,在概念都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又怎么能做好题呢?结果可想而知,在做题的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做到差不多心满意足的时候就收拾东西回家了,撂下一句:“我觉得做的差不多了,应该会有长进的。”
看着这个似乎因为收获了知识而满怀信心的身影离去的时候,我也不禁想到了当初的自己,看似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习成绩总是不上不下,归根结底,就是被自己的“自以为是”害的。以为努力就会有收获,于是熬夜看书,课堂上昏昏沉沉,实则是浪费了宝贵的高效学习时间,用几倍的时间和低效率追求一种“自以为是”的满足感;买大量的参考书,实际上常常浪费了课本的精华,还自以为是地窃取到了更多的知识;看书永远用眼不用手,以追求翻阅的量为目标,根本不管脑子里到底学到了多少。长此以往,就被一种努力的假象所蒙蔽,以为都这么努力了还是学不好,可能是脑子真的不太好。
其实,但凡当初的自己能跳出自以为是的坑,以事实和逻辑为根据,就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苦苦挣扎,但人啊,有时候必须要自己掉到坑里,自己爬出来,才能吸取教训。
2. 没有事实依据的“自以为是”都是耍流氓。
99%的人都有自以为是的倾向,把“我以为”或者“我觉得”当作口头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是自我的,另一方面人是懒得思考的。我们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脑子总是回避这一思考的正确性,更加懒得去找事实依据,于是“我觉得”就大量泛滥开来。
以为不会下雨,结果被淋成了落汤鸡;以为做某项事业没前途,结果看着别人收获盆满钵满;以为在大型企业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就一生无忧了,结果被裁员后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能力而惶惶终日;以为努力就能成功,实则没有方法的努力很多时候都是原地打转;还有那句《前任三》中的经典台词:一个以为不会走,一个以为会挽留。
人最大的优势,也是人最引以为傲可以被称之为人的资本就是人的大脑,而你连脑子都懒得去用、懒得去思考的时候就真的是被情感、情绪、惯性和本能操控的机器了。而“自以为是”就是一种以情感和情绪所驱动的本能。
要跳出“自以为是”的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你脱口而出“我以为”或者有某个思维倾向的时候,问问自己依据是什么。我能确保我考试成功,依据是什么,是你已经做了一百道题而且每一道题的每一步都完完全全地掌握了吗?我能确保我创业成功,依据是什么,是你已经足够了解市场和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所掌握的资源状况了吗?
3. “自以为是”是一种假象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讲了一件事情。一天,邻居的车坏了,而他正好从旁边路过,便喊他过来帮忙修理。但是他一直自认为自己是个机械盲,从未自己亲自做过此类的工作,于是接到请求时十分惶恐,又不好拒绝,于是硬着头皮上了。当他看到那些复杂的构造时,一下子变得很慌乱,于是想随便应付两下就告诉人家我不行。但他当时突然想挑战一下自己,看自己究竟行不行,于是他深呼吸、平复心情,把那些复杂的构造一点一点看清楚,过了一会,他竟把车修好了。
其实,没有什么是真正做不到的,只是你的“自以为是”把你束缚住了。
其实,很多企业的衰落也是因为他们的“自以为是”,没有紧跟时代的潮流,比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等曾经盛极一时的企业。而那些长盛不衰的企业则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跳出“自以为是”的怪圈,正如那句话所说: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自以为是”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假象,是一种对自我的束缚。当你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问问自己是真的不行吗,当你觉得自己很厉害的时候,保持平衡的姿态,看看自己真正具备的优势。总之以事实为依据,跳出“自以为是”的怪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