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敢认为自己是个爱读书的人,尤其是当听到有人说我爱读书时,内心更是十分惶恐。承认吧,总觉得好像不太符合事实;不承认吧,好似我唯一坚持多年的爱好也没有了。
当然,我非常确信我是个爱买书的人,每年看别人都是衣服、美容花了多少时,而我每每都是买书的开销占大头(近几年衣服鞋子太贵,书相对便宜了不少,so比例开始变化)。但是,并不是买的每本书我都看过,即便看过的书,也面临着大家常见的问题,看完了和没看一样,或者很快就忘了上面写的什么内容。
于是乎,就成了“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典型…
后来,我慢慢发现,我爱买书,爱藏书,这同时意味着我有着相当程度的洁书癖。最初我总会不经意的在书上写写画画,所以不爱借给人,好像隐私被偷窥一样,后来便不愿意在书上写东西,希望保持书的干净整齐,多年如新。
随之而来的就是我喜欢在本子上写,可是我又有强迫症,喜欢分类,本子的数量就开始增多,然后自然就乱了,带许多本子是件很累的事情。哦,你说可以用活页本,带几十张活页纸就够了,随便写,再整理就行了。可惜,这是后来我才反应过来的方法。当时我就以此为心理暗示和理由,慢慢地不再写读书笔记了。看,变懒就是这么容易的,所以我总觉得自己不算是个真正爱读书的人。
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我越来越像个简单的书籍购买放置机。比如,我的字,说来汗颜,小时候唯一上过的课外兴趣班就是书法,可我的字至今拿不出手,歪扭无力,看着没有生气。所以翻看自己写的东西,有时候都会被自己的字迹震撼到,实在太不好看了,也就不想写这那么漂亮的书上了。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我想应该和贪心、手高眼低有关。总是很羡慕别人写的书评或感受,常能找到共鸣,又是如此的旁征博引,联想展开地如此丰富又深入浅出,便总希望自己也能如此。可是我有这样的愿望,却没有肯付出的觉悟和不断坚持的恒心,所以只停留在幻想中,现实中却是中断了,潜意识还总催眠自己是因为要保持书本的原貌。
说来真是奇怪,一个愿意自我成长的母亲真是个神奇的生物。随着和西瓜的互动越来越多,我对她的期望也越来越多,就在我努力的想她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时,我开始了缓慢的改变。
最明显的就是重拾读书笔记这个习惯。什么洁书癖,瞬间就没有了(因为不懒了),边读边写写画画。或许某句话,或许某个词,或许书中的某个故事,就那样拨动了心弦,触动了我的神经,可能是和自己有关的,也可能是和西瓜有关的,就随手写在了页眉和页脚。
有时会提出自己的疑惑,有时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当发现后面正好解答了我的困惑或验证了我的看法, 比中了奖还高兴,好似自己的逻辑也被验证了;如果后面的内容和我想的不同,又觉得太好了,原来可以有这些新颖的妙思。读书变得越来越有意思,真的开始了交流。
另一个改变就是又开始写书评了,不再总是把自己架得那么高,幻想着下笔如有神助,写的书评一定简洁有深度,能引人深思却浅显易懂。我放下了对自己的高期望和执着,开始拥抱真实的自己。我的书评只要是我的真实感受,能为我提供某方面的进步即可,它只是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环,帮助我记录下当时的心动或者一些有用的知识点就好。如果某天能帮到其他人,或找到共鸣的人,那真是太幸运了!
最后,就是在慢慢解决读了老是忘的问题。世上的书千千万,怎么可能全都读过又记住呢?所以为什么要试图记住一本书在讲什么,干嘛不换个角度,想想这本书中有哪些我非常需要的内容,那就把这些拉到自己的框架内,如果日后需要深究,可以再去翻阅。
感觉有点像是经历了一场断舍离。按照一些心理学说法,我这种爱买书的,多多少少应该是害怕被人说没文化的,担心自己不是无所不知的。可我干嘛要无所不知呢,干嘛要自卑又压抑自己呢?当然,我是绝不会丢掉我的书的,但是重新开始翻阅写笔记,继续以前那些读了一半、觉得枯燥深奥的书,看到自己的渺小,却觉的无比雀跃!瞧,不仅书架又有了生气,我也活了过来。
最后是一些我觉得不错的读书小习惯:
1、坚持读书笔记,别嫌字丑。书上不够写的话,可以用小卡片,千万别忘了写书名、作者和页数,不然某天一堆纸片堆在一起,可别抓耳挠腮地说我没提醒过你。
2、也可以通过手机或印象笔记等APP及时记录自己的感悟,别让灵感跑了。
3、坚持读完一本书写一段书评,不用太长,不用多好,只是记录下来自己对这本书的认识和理解。
4、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书评,方便形成系统的体系,有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