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意识流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早之前就想写了,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机会,恰好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樊昕老师讲的礼仪课,听到了关于礼仪的内涵。樊老师说礼仪是对他人的尊重,我想到,出门化妆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吧!
我远远的看向樊老师,虽然看不清眉眼五官,却看到了她的微笑。这时我想到了孔子关于礼说过一句话,叫做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约束自己,复礼是善待他人,能够做到这些就是仁。
“仁”这个字拆开来是一个“人”和一个“二”,虽然看上去好像在调侃君子很二,但实际上是二人的意思,那么二人又是什么呢?
我之前说过“克己复礼为仁,只求克己,仁为圣,半仁为人”,我有能力克制自己,却做不到善待他人,这不仅是态度问题,也是能力问题,克制自己是与自己搏斗,善待他人是与自己和解,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类似的理念,成为卓越的人在于奉献自己,与他人建立连接,学会合作。
这样“二人”就可以稍微被理解了,仁教会我要和他人牵手,把一个人变成两个人,这是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善待他人。
这个时候手机推送了一首周深的新歌,歌名是《有我》,悄悄看了樊老师一眼,坐在最后一排应该发现不了我吧,我戴上耳机开始单曲循环。
跟着哼道:
“我是朝阳,落在乡间听书声朗朗
我是屏障,为谁挡一程厄运的墙”
当听到最后一句“当炬火,去化作那道光”时,我想起了一张照片,一个画面。
画面的构图很简单,整体是暗色调的,仅有的光源是头顶的路灯,暗淡的灯光下面是一列错落的排队的人群,有背着书包的学生,也有查看手机的大叔,所有人都低着头,沉默不语。这时从右下侧出来了一个女孩往前的侧身,占了整个画面的2/5。
女孩穿着蓝色的校服,一只手捧着题本,一只手握着笔正在做题,光打下来是黑白分明的,黑的是背景和阴影,白的是题和手。
这个画面让我倍受鼓舞,她站立的样子,仿佛就是中国的模样,一样的在黑暗中求索光明。她在黑暗里求索光明的同时也就成了他人眼中的炬火,成为照亮前路的光了。
后来才知道,我以为的这个路人原来是我的侄女,乳名叫贝儿,马上要参加中考了,这张照片是她妈妈在排队做核酸的时候随手拍下来的。
贝儿是一个很漂亮文静的女孩,小时候就很可爱,我说她长得像刘亦菲,她会开心的笑,虽然和她交际不深,但她的生活状态一直都是我的向往的样子。
还记得在某一年的大年初一,有一次难得的相聚。之后,我写下了一句话:“出发与起点从来都不高尚,我只是羡慕那个孩子”。
她说看不懂,我告诉她羡慕她的生活状态,又进一步说明:“我很明白我站的地方和看到的光”
后面再问,我就没有回答了,不知是因为奇怪的文艺范或是该死的仪式感,再继续就破坏了我朝圣的心态。
但是现在这句话拿过来就很贴切了,我当时就是站在黑暗里看向头顶的光。
这次疫情的阴云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头上,大多数人都是沉默的,有的人默默哭泣,但也有人默默努力,人们都是愿意看到人性的光辉的,即便是默默无闻的发光,也是对他人的善待、与他人的连接、对他人的帮助,所以善待他人可能没那么困难,放弃与自己搏斗、与内心的怯懦软弱搏斗,不去抱怨社会的不公、不再纠结要不要躺平、不要再违背内心向上的意愿,勇敢面对困难,努力解决,这就是仁,成熟的人。
提到中考,我又不可避免的想到了杨老师的故事,杨老师是一名初三的数学老师。
那天她抱着一摞卷子匆匆走进七班教室的时候无意间瞟了黑板一眼:距离中考还剩1天!
一脚踏进教室,仿佛跌进一个气泡,她的脑子一轻,嘈杂的音浪被气泡过滤,传到耳朵里变得空洞,仿佛是从遥远地方跌荡而来的回声。
有一滴水从她湿漉漉的发际划过微皱的眉角,顿了顿,又从眉角快速划过难掩倦容的脸颊,落在空中时砸破了水泡,失重失真的感觉骤然消失,恍惚间看到的都是同学们笑靥如花的脸。
“翻到第24题。”
杨老师发下卷子后在黑板上画出横纵坐标系和一条抛物线,又在下面写道:
抛物线y=x²+bx+c过点A(-1,0)和点C(0,-3),与x轴交于点......
这时下面突然出现动静,骚动声越来越大,直到有人喊道:“你松手!”
杨老师转身,莫名其妙看到两个学生一人扯着窗帘的一角,如同角力的公牛,正在紧张的对峙。
“你们在干嘛呢?”杨老师盯着坐在后面的学生,“你为什么要把窗帘拉下来,现在又不是中午也没有太阳,拉上去亮堂一点。”
“老师,我要举报,他玩手机!”坐在前面的学生满脸不服气,“窗帘拉上去的话就有光,影响他看手机的屏幕。”
“哪有手机啊,没有玩手机啊。”杨老师侧着头看他,背向阳光的阴影下看不清表情。
同学急了,指着他说:“就在他的屉子里面,你把这些书拿出来手机绝对在里面!”
“没有啊?”
“在书下面,在里面!”
杨老师果然在书下面翻出了一个手机。
看着这两个平时亲密无间的家伙因为这点小事反目,她感到有点好笑,但环顾了一圈睁大眼睛看热闹的学生,又笑不出来,眼角的余光突然瞥到第一排角落的一个学生:陆乙。
他竟然目不转睛的在看书,不对劲?
仔细一瞧,果然发现了端倪。
杨老师走过去的时候陆乙的手放在桌子下面,另一只手握着笔看起来很认真的在写字。
“另外一只手拿出来,你在干嘛?”
杨老师敲了敲他的桌子,果不其然又搜出来一个手机,在看小说。
杨老师一只手拿着一个手机,对着看热闹的学生:“还有吗?”
有学生起哄:“老师,我也有手机、我也有手机,你来收我的手机吧!”
杨老师冷笑:“你们有手机的人,你们要给我的话,你们自己给我吧,我也是来者不拒的,都愿意给我就都给我。从你们这收的手机我都能开一个手机专卖店了,你们来买给你们打折,打骨折哦!”
不再理会起哄的学生,杨老师转身走上讲台,放下手机的时候轻轻呼出一口气:“陆乙,上来把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写出来”
陆乙磨磨蹭蹭的上去先写了个“解:”,看了一眼题目,潦草的写出了解题步骤:
解:
代入A、C两点,则原式为①:0=-1²-b+c、②:-3=c
将②代入①,则b=-2
解析式为:y=x²-2x-3
杨老师点点头让他下去,看着因为这个插曲变得兴奋起来的同学们,杨老师想了想,决定讲点别的,转身在黑板上写道:y=ax²+bx+c
“明天就要中考了,今天就不讲题了,我们来讲一个故事吧。”
她点了点黑板:“假设这条抛物线是我们的人生!”
“假设,x轴是时间轴,我们看到,这条抛物线和x轴有2个交点,这2个点记作出生点和死亡点可以吗?”
“可以可以,老师说得都对!”
杨老师不自觉得咧开嘴笑了出来,继续说:“出生前和死亡后的时间是无限延伸的,时间轴也是无限长的,出生到死亡之间的这段弧线是我们的人生轨迹。”
杨老师擦掉了x轴上方的部分,指着下面的弧形说道:“我们只看三、四象限的轨迹,放大来看,这条轨迹在时间轴上是毫不起眼的,那么要如何准确定位这条弧线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y轴了。y轴可以看成是一个时代锚点,帮助我们定位目前所处的时代。”
“然后我们就知道了。哦,现在不是鼎盛的唐朝,也不是浪漫的宋朝,更不是该死的清朝,朕的大清早亡了!现在是21世纪,是2022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有同学问: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是后面要讨论的问题。”杨老师敲了敲黑板,”具体来看这条弧线,我们都知道a决定的是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大小,相当于决定了人生轨迹;b是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斜率,决定了人生深度;c是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决定了人生定位,轨迹、大小、位置都确定了,就可以在坐标轴中画出这条线了。
数学教我们在未知中寻找确定性,如果可以解出自己人生的ABC,是不是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的人生长什么样了!”
在杨老师娓娓道来的声音中,同学们渐渐安静下来。
“再来看,从出生点开始,人生轨迹向下,直到遭遇y轴出现第一个交点,这是我们和时代重合的点,也是我们定位自身的点。我们通过与时代重合来定位自身,从追赶时代与时代同行到跨越时代为时代引路。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回答上面的问题,这个时代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想大家对这个时代感受最深的是被困在了这个疫情笼罩的时代,有生不逢时的感慨。
但是有一句话叫做: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难和光辉,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我们有勇气面对时代的苦难,有信心迎接时代的光辉吗?”
杨老师扫过若有所思的学生,又在坐标轴上过点(1,0)垂直x轴做了一条辅助线:“弧线继续往下,会遭遇轴线出现第二个交点,同时也是抛物线的顶点;对于这条人生轨迹而言,这是最低点,同时也是触底反弹的一个点。这个时候我们会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的人生轨迹从出生点开始就是往下走,为什么会有一个最低点,而底又在哪里?
杨老师的手指顺着弧线划过:“我们把这条弧线看成是一个小球的运动轨迹,往下是因为重力,只要有质量就会受到万有引力的吸引,小球往下滚的过程是把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直到触底。
所以底是一定存在的,对于小球来说,底是重力的来源,是地球的吸引,没有底就没有重力,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只有脚踏实地才有力量。
小球触底之后向上的弹力大于重力就会反弹,而人生触底之后向上的意志大于沉沦就会站立……”
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后来再听到这样的话是陈独秀的敬告青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循环到这里,耳朵里听到的是:
“去远方,去最高的想象
前往皓月星辰,初心不忘
那未来如何登场,有我担当”
有我,也有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