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作家罗伯特·戴博德所著。罗伯特·戴博德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他借用童话故事《柳林风声》中的动物主角,向读者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的标准模板,让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浅显易懂,深受读者的喜爱。恰巧我读过《柳林风声》,又有幸读到了这本书,而且我对蛤蟆每一次咨询时和咨询后的心理变化过程极为感兴趣。
蛤蟆的朋友鼹鼠去拜访蛤蟆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蛤蟆的状态很糟糕,好像得了抑郁症。鼹鼠很着急,回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河鼠。他们决定一起帮助蛤蟆。河鼠在翻阅本地周报的时候,发现了一则刊登在《河岸号角》上的心理咨询广告。他们立即决定去找蛤蟆,并在去蛤蟆家的路上遇到了他们的老朋友獾。獾是一位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长者。三位朋友强烈建议健康状况很差的蛤蟆去试试心理咨询,蛤蟆表示接受他们的建议。
就这样,蛤蟆第一次踏进了一个叫“苍鹭小筑”的大房子,开始和苍鹭面谈。在和苍鹭面对面沉默了许久后,一向习惯听别人训诫的蛤蟆终于忍不住了,问出了第一句话:“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吗?”“关于什么?”苍鹭答道。至此,他们的交流开始了。首次咨询,他隐约感到,或许他真的能够靠自己摸索出摆脱痛苦的办法来。苍鹭让他以合作者的身份去面对咨询师,希望他对咨询全心投入。他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他最好尽快“长成大人”。
第二次,咨询师苍鹭引导他直面内心最真实的感觉,让他认真地进行自我分析。他倾诉了自己经历过的所有痛苦,朋友的批评、嘲笑、指责,让他感到内疚、悲惨和痛苦。是导致他心情抑郁的原因。尤其在受到獾的批评时,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孩子,这感觉同他幼年时被父亲责骂是一样的。通过苍鹭的解释,他明白了这种情况的自己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第三次咨询时,蛤蟆深切地感觉到自己被一个人关注,他觉得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苍鹭的倾听和不断发问的方式让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种种想法和感受。他开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审视自己,他了解了什么是“儿童自我状态”,知道了自己今天的很多行为仍然属于“儿童自我状态”。儿童时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理解了童年就理解了自己的关键线索。
在第四次咨询前,蛤蟆回忆了自己孤独的童年,主要的情绪是悲伤和抑郁。在回忆的过程中,他的愤怒也在积累,这愤怒来自父母。苍鹭告诉他,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自己的情绪要允许自己做主,要哭,要愤怒,都由自己。在苍鹭的诱导下,他讲了童年时期父亲对他的指责,母亲带给他的难堪。他开始直面问题,明白了父母的影响主宰了他的人生。曾经为了适应父母,他是如何顺从、取悦、依赖他们,又是如何的向他们道歉,以免自己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责。他明确的知道,自己今天的一些行为就是从童年学来的,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苍鹭还告诉他,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成为“永远长不大”的人。
本次咨询他学到了很多,苍鹭也告诉蛤蟆在学习的道路上,蛤蟆已经站稳了脚跟,再也不会走回头路了。蛤蟆的心情舒畅很多,他感觉自己很久很久没有这么快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