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学习孟子第四十九课--君子三乐。
Alice的分享如下:
闻: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思:人之所以迷漫,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目标。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但是父母都健在,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父母究竟能陪我们多久,我们都不知道的,因为人各有天命。父母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作为父母时,会想着为孩子遮风挡雨。而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想的,我们作为被父母呵护而成长起来的人,我们忘了,我们把他们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还挑三拣四。而像孔孟这样少年丧父的人却没有这样挑三拣四。主动的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我们如何对待父母亲,就是仁德深浅的一个体现。父母亲和我们的缘分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对我们的付出和我们对他们的付出是否成正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在我们还有机会的时候去尽孝,这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因为他和我们内心的仁德是最接近的。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大丈夫生于天地间是有使命,对仁义礼智信的一种敬畏,没做一件事情,都能够不亏于天。所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可以让别人收到伤害的。主观上没有伤害别人的心,客观上也能理解别人的处境。心清净的时候,依道而行就可以了。这是一种坦荡,经常去观照自己的觉,让清净心常在。修身是自己的事情,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不要淹死在别人的唾沫里,不要在乎别人所说的。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自度度人。我们没有办法度尽所有人,所以传承非常重要。让更多的人内心的溥博渊泉能够蓬勃而出,去滋润更多的人。这不是为自己而仁,这是为天下而仁。同志为朋(有共同的志向)。英才志向远大,胸怀苍生,无暇顾及自己,却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解脱了自我。在默默的前行中,才发现征服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英才是埋头苦看,扎实往前做,不去想个人的得失,把天下装在心中。哪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这一说?所以人生摆正方向,乐哉其实。不在于别人是否给与你位置,而是今天我们的方向是否正真正确,我们是否有去做?
修:孟子一期一期的听下来,给了我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观,现在发现自己想却没有做到得到的事物,都认为是自己的福报不够,还需继续修行。修行从孝顺父母开始,我还做的很不够,很高兴自己的双亲健在,先生的双亲健在,从现在开始,多听他们发发牢骚,多陪陪他们。
艾婷的分享:
闻 对于每个人的一生,方向很重要。很多时候,人会感觉到懒得去做事情,迷茫。为什么会迷茫? 关键是目标不明确。只有让人真正感到快乐的事,人们才会有动力去做。
思 孟子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对于他来讲,什么才是快乐的事? 一.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君子有三乐,一曰:父母俱在,兄弟都还很好,安享天伦。二曰: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心安理得,自己的一生行得正,没有见不得人的事。三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让天下更多的人人明白王道,走上自修,安己度人的路。 二.孟子的"君子三乐"对我们的人生观有什么启发? 第一乐: 父母俱全,兄弟无故。这是人在初级阶段的乐,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孟子的父亲很早去逝,也没有兄弟,独自由母亲带大,他的教育者是孟母,我们耳熟能详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孟子在幼时母亲对他用心的教育。孔子也是如此,孔父在孔子三岁时去逝,十六岁时母亲去逝。孟子母亲陪伴孟子比较久一些。父母俱在是个美好的愿望,父母能够陪伴我们多久,并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每个人各有天命,孔子孟子的父母去逝很早,母亲单独把他们养大,他们却非常孝顺,没有任何抱怨。 三.反观我们现在很多人,父母亲都还在,很多人却并不感到快乐,为什么?一个人价值观,从内心当中认识到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我们与父母的链接,大多数人从没有思考过,父母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作父母时我们想到给孩子遮风挡雨,我们的父母同样也曾经为我们遮挡风雨,我们是被父母呵护成长起来的人,我们把父母的呵护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甚至挑三拣四。像孔子孟子那样幼年丧父的人,他们更多的是看到同龄人拥有父亲父爱时,他们回过头来看母亲的不容易,会主动承担起家庭的事务,看到母亲痩弱的身躯支撑家里家外时,父母俱在是他们美好的愿望,而父母不俱全时反而更能激发他们的力量。 四.«孟子•离娄上»曰:"仁之实,事亲是也 ;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 乐之实,乐厮二者,乐则生矣。" 仁的实质,就是侍奉双亲 ; 义的实质,就是服从兄长 ; 智的实质,就是懂得这二者的道理不可离弃。礼的实质,就是懂得这二者加以调节和修饰; 乐的实质,在于高兴地做到这二者,于是快乐就产生了。如何对待父母亲,就是仁德深浅的体现。父母亲和我们的缘份是怎样的,他们对我们的付出与我们对他们的付出是否成正比? 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在我们还有机会时去尽孝,这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因为与我们内心的仁德最接近,我们良心最能发现的时候。"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良心发现,反省自己,接受快乐,付出也让自己快乐,由衷的仁德想要去付出的那种快乐。通过侍奉父母,与兄弟相处的仁与义在内心彰显的快乐,这是君子之乐。要想体会君子之乐,我们要放下自己索取的心,把父母亲真的当做两尊佛供着,体现乐。 六. 第二乐: 君子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是有使命的,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让自己的自性开采出来,自性被太多的迷雾覆盖,很难开采。对天理的一种认识,对仁义礼智性的敬畏,每做一件事情,不让别人受伤害(主观上没有伤害别人的心,客观上尽量理解别人的处境),以义而行,以道而行,心清静,善业恶业成空,无善无恶。自己在心清静时,去修身立本。«孟子•尽心上»开篇就告诉我们: 尽心至性,事天,殀寿不贰。充分发挥人的善良本心、本性,知天命,无论寿命长短,都不会三心二意。修身以俟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尽自己的本心,真心,把不动心、清静心做出来,这是一种坦荡,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没有贪、嗔、痴、慢、疑的干扰是可以做到修身以俟命。不要怕自己的"迷"多,经常观照自己的"觉" ,让觉察显现,清静心、不动心常在,内心坦荡。天地苍茫,大多数的是人云亦云的云云众生,对于别人有没有影响且不论,做到自己坦荡最关键。修身是自己的事情,不要活在别人的嘴里,不要被淹死在别人的吐沫里。 七.第三乐: 君子的使命:教育,传承非常重要,让更多的人内心扎根圣贤之道。«论语»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同志为朋,同道为友,大家为了同一个志向走到一起。英才:怀有天下一等志向的人,志向远大,胸怀苍生,无暇顾及自己。解脱别人,也解脱自己,埋头苦干,扎实往前走,不去想个人得失,把天下装在心里,实现一个高层次的升华。得天下英才,教以圣贤之道,扛起天下苍生的责任,承上启下,普泽万民。穷不失义,富不离道,"王天下不与存焉。" 但是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看时局是否与自己相契合,不契合也无任何抱怨,契合就行动,没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怨,人生摆正方向,乐在于我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不在于得到多少。"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坐专车,干大事,如果生不逢时,就把自己深藏起来,随大流。深藏不露,大智若愚,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孟子是儒家继承人,为天下找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一往无前的人,贯通所学,长养圣道,福泽苍生,是孟子毕生的目标与追求。
修 从清静心长养浩然之气当中,感受那份快乐,从与大家同修共行每天都能成长的过程中,看到未来的希望,这是莫大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