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学会快乐》——马修·理查德
【推荐理由】快乐是一种可以被训练的技能,而且这项技巧是可以学习的!
【解决问题】本书基于这些积极心理学前沿成果,融合了作者深厚的哲学、佛学功底,为你提供通往真实快乐的门径。
【主要内容】
一、快乐到底是什么?
本书定义的快乐,是健全心智产生的、深刻的、生命的充盈感。它不仅是人生存的最优状态,也是人们解读世界的方法。
快乐是向内找,而非向外求
一味向外物求幸福,如同往漏水的破桶里装水,都是用错了方法,白花了力气。真正的快乐,应当向内求索,了解快乐的条件并努力创造它们,我们就会享有快乐。
快乐是内心的充盈感
如果智者能获得快乐,那么快乐就是可能的。
快乐是解读世界的方式
虽然世界难以改变,我们却可以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因为,快乐是内在状态的反映,你怎么看待世界决定你是否快乐。
二、快乐是可以练习的
作者说,快乐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长期练习获得。此言非虚!
近年来,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大脑具有可塑性,即大脑持续地对我们的经历做出反应,通过建立新的神经连接,不断加强已有的神经连接,或通过创造新的神经元,实现自身的不断演化。
长期禅定可以重塑大脑
这项研究揭示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可能性,即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样,可以被有意识地改变。就像有氧运动塑造肌肉一样,心灵训练也能塑造大脑灰质。
他测试了两名长期修行的西方禅定者,结果表明,他们识别细微表情的能力比此前的5000名被试者都好,比警察、律师、精神科医生、海关官员、法官乃至情报人员都好。这意味着,两位禅定者具有不同寻常的同理心和洞察力。
三、内在进步的催化剂
为了得到快乐,我们必须了解心灵运作的机制,洞察万物的本质。本章借鉴佛学思维,让痛苦成为内在进步的催化剂,为学会快乐提供进门的路径。
认识痛苦
清本溯源
努力修行
终结痛苦
发挥痛苦的正面效能
当痛苦不可避免,最好的方法就是善用痛苦,使其成为进步的催化剂,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防止焦虑和失落占领内心。
1.运用头脑中的意象
2.唤醒内在的爱与慈悲
3.发掘内在的力量
四、逐步去除内心毒素
快乐不是为了对抗逆境而粉饰的虚假体验,如果是那样必然不会长久。快乐理应是清除我们心灵毒素的解药,唯有从心盲及烦恼中解脱出来,才能获得内心恒久的快乐。
我执
我们总认为世上存在真实而自主的“我”,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别人要有价值,这种想法是“我执”。“我执”认为“我”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必须彻底内省,才能找到虚假的“我”背后隐藏的东西:“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名称,不能自主存在,只能与意识、身体和环境相互依存。
念头
不论我们心中有何念头,心灵都拥有一种基本意识。即便心灵难得停止工作歇下来,什么都不想,基本意识仍然保持认识的能力。
情绪
负面情绪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看法,妨碍我们看到真相。而积极正面的情绪和心理因素往往基于对现实的准确认识,故此能提高我们思维的清晰度和推理的准确性。因此,区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尤为重要。
分析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内省和自察。第一步就是确定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接着,我们要格外注意自己情绪的变化,仔细体察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的差别。这一步骤一遍遍地重复进行,对改变困苦的精神状态非常关键。
烦恼
内心的盲目造成烦恼,而烦恼是痛苦的主要根源。为了摆脱烦恼,我们可以通过三种禅定方法,练习自己洞察无明的能力。
欲望
即使满足欲望已经不再产生快感,我们仍然无法摆脱,进入“不喜欢但就是想要”的状态。
我们爱着某人某物,但不一定渴望占有他们。
五、激发快乐的因素
消除悲伤和沮丧,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会自动获得幸福和快乐,抑制痛苦也不一定会带来快乐。因此,通往真正的快乐之路上,我们不仅要摆脱负面情绪,也要努力发展正面情绪。
利他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显示,不求回报地行善带来的喜悦让人获得内心深处的满足。但同时,利他和归属感表现出高度相关,相比没有任何联系的陌生人,人们更愿意帮助朋友或是和自己有共同点的人。
谦逊
傲慢者与自恋者总是抱有和现实冲突的幻想,可是幻想会不可避免地破灭。保持谦逊可以避免这种不必要的痛苦。
乐观
众多研究表明,乐观者会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工作中获得更好的业绩,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他们的寿命更长,健康状况更好,在术后创伤中存活的概率更大。他们接受现实,知道如何迅速在不幸中找到积极的一面,从中吸取教训,想出应对的方法,或开始一个新计划。
金色的时间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判断,生命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然后,分清轻重缓急,确定什么是最重要的事,什么是占用了时间而又不那么重要的事。
内化的心流
我们可以通过修行,使心流逐渐内化,学习如何不借外力、轻松持久地停留在常态的知觉中。
道德
让别人痛苦,也会给我们自己带来眼前或长远的痛苦;让别人快乐,最终也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出离心
出离心放弃的是困扰我们的无尽烦恼。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找到并确认痛苦的根源,并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留意。
平静面对死亡
濒死时最好采取平静、无我和超然的态度。我们不能等到死亡的最后一分钟才准备迎接死亡,那不是开启精神旅途的最佳时机。
结语
父母那辈人,经常聚在一起吐槽:忙活了大半辈子,好像什么都没得到一样!确实,那个贫瘠的年代,人们向外投注了太多的努力,将快乐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现如今,物质和精神条件都丰裕到眼花缭乱,我们还要把快乐寄托在外物之上,在欲望之海里苦苦迷航吗?不!
现代科学与古代智慧皆表明:快乐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向内求索直接塑造它。
关于《学会快乐》详细解读,欢迎打开樊登读书app,听樊登老师为您讲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