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曼学习法告诉我们,如果能用自己的话把一个知识给他人讲明白,那么自己肯定就懂了。
四门专业课都涉及到了语法化的内容,于是我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对语法化和与之相关的系列研究都一一做了思维导图。
首先,什么是语法化?
按照吴福祥老师的看法,语法化包括三个系统:语义语用系统,形态句法系统和语音音系系统。也就对应了汉语的“形音义”三个基本层面。
最容易理解的应该是语义语用系统。语义上来说,语法化就是实词逐渐虚化的过程,词汇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抽象性逐步增加,具体义逐步减少;而语用上来说,语法化便是一个词使用过程中主观性逐渐增加,客观性逐渐减少的过程。
形态句法层面:形态上来说,黏着性逐渐加强(意义越实越独立,意义越虚越需要依附它词);强制性逐渐增加,范畴特征逐渐减少。
对我而言比较难的部分是语音音系层面,因为对上古音中古音等历时语音的演变涉及训诂学,我的涉猎较少。但语法化的过程也是音系形式逐渐减少或弱化的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22342020/8077ef94ee006178.jpg)
其次,在语法化的研究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是对语法演变机制的探索。但目前研究机制类的成果还有待增加,正好我对演变机制格外感兴趣,于是一拍即合。
所谓机制,和动因不一样。动因解决的是why的问题,机制解决的是how的问题。也就是,一个词是如何实现语法化的?
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承认需要的内部机制,但吴老师综合了国内外的很多语言学家观点后提出了四种机制理论,也是我十分认可的。
语法演变的机制分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类。
内部机制源于语言内部的动因,主要分为重新分析和扩展类推;外部机制源于语言接触,主要分为借用和复制。
1.重新分析——因内部结构变化导致规则的改变,但表层形式不变。
2.扩展类推——因表层形式的变化导致规则的进一步扩展。
一般而言,先发生第一步结构变化使得规则改变,再发生第二步表层形式变化扩展使用新形式将其固定,最后第三步彻底实现演变,也就是语法化的过程。
那么在语言内部发生演变的过程中也有可能会有来自外部语言接触的推动,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外部机制来看了。
3.借用——一种语言的语法标记直接被借用到另一种语言当中,比如咖啡就是汉语借用的英语中的coffee。
4.复制——一种语言已有某种结构,但去模仿复制另一语言中的演变方式。其中包括语法意义的复制和语法结构的复制。
而语法结构的复制分为结构重组和构式拷贝,结构重组又有两种途径——重排和择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22342020/55d8018d7a16c83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