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儿童心理学博士后罗静老师的“家庭幸福系统课·儿童篇”的第一讲:“安全感:拥有幸福的基础”。老师很专业,也讲得非常好,决定接下来要把她的课全部听了。
我家娃虽然一直是我带,但很多方面还是缺少安全感,看来我平时对他的关注还是少了,自己情绪也没调节好,以后还是要多尽情快乐地陪孩子,多和孩子沟通,多关注孩子各方面的需求。
听课笔记整理:
每个孩子生来就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独特而独立的个体,没有统一的教育方法,但是都能找到好办法!
安全感仅次于人的生理需求,安全感也是拥有幸福的基础,也是性格养成最重要的前提。
父母获得幸福是孩子获得幸福的前提,安全感的敏感期在6岁以前,尤其是3岁之前。
安全感是一种稳定而可控的感觉。
父母要与孩子建立亲密感觉,面对粘着你的孩子要及时充分地给予回应。
平时要多听多说多沟通,沟通是一个人听另外一个人说。
像“闺蜜”就是愿意听你说而不是数落你的人。我们也应该做孩子的“闺蜜”,孩子的好朋友。
孩子很爱说话的阶段就是急需有人倾听和大量阅读了。
孩子小的时候要有固定的环境和抚养人,尤其前面一年不要总是更换抚养人。
破坏安全感也是在破坏专注力。
敏感反馈不是立刻满足。
孩子老哭是因为他找不到别的引起你关注的方式。
孩子会怎么做都是因为看着你怎么做而不是怎么说。
最好是在孩子5岁前分床睡。
父母一定要在前6年做孩子的主要抚养人。
孩子的前七年都是在为一生做准备的。
不要把孩子交给老人,最终总是要还的!
如何建立安全感:
1.哭的时候有回应,关注和理解他的情绪。
2.说的时候有倾听,不要充耳不闻,也不要随意插嘴打断和纠正。
3.想做的时候要让他自己去探索,自由探索和五感探索非常重要,只要是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就要让他充分探索。
如何让孩子感觉可控?
1.妈妈要做第一抚养人。
2.让孩子多做动作练习。
只有在“工作”的时候,孩子才能够把握住做事情的度,常做家务的孩子安全感好。
一岁半开始可以给孩子布置任务了,不让他们做事情就是扼杀了他们成长的动力。
孩子3岁前要有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见相同的人,做相同的事。
孩子到幼儿园是从无条件被接纳到了有条件被接纳的环境,所以上幼儿园要提前做准备。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他生来是带着我们的影响的。
妈妈抑郁的时候一定要多室外活动,多晒太阳,爸爸要帮助妈妈走出来。
先处理好夫妻关系再处理亲子关系。
1.亲子关系——亲密关系
2.同伴关系——与同事、朋友的关系
3.师生关系——与领导、长辈的关系
父母需要不断地成长和学习,让我们自己快乐和幸福起来!
安全感:拥有幸福的基础。(罗静)孩子总是依恋你或他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都可能是由于你平时陪伴太少或是对他太严厉了!你可以问他:“宝贝,你觉得妈妈怎么陪你你是最开心的?妈妈陪你做什么是你最希望的?”
光听没用,要多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