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事越解释越难懂?
为啥一种文化,流传了几千年,一直有人在搞普及,但是搞来搞去还是不普及呢?比如说古琴。
第一, 各种细节
①,古琴和古筝的不同:
古琴是七根弦,而现代的古筝基本是二十一根弦。古筝是一米六左右,古琴就只有一米二左右,更小巧。所以古代的文人带着琴童抱着琴去郊外玩,还是很方便的。
②,古琴最忠实的守护者,不是专业演奏家,就是传统文人。
文人的书房里,总要挂一张古琴,给它起个名字,刻上些字。古琴是文人的身份象征。 有些文人甚至并不会弹。
③,古琴不好弹,大部分乐器的旋律性都很强,你能跟着哼出调来。但如果你去哼古琴曲,就没法哼。为啥因为基本上没有调儿。
④,古琴,同一个音,你用拇指拨弦,还是用食指拨弦,音色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拨弦的力度,也会影响音响音色。
⑤,古琴的难,其实也是后来文人刻意营造出来的感觉。所谓营造,就是给古琴创造一套非常复杂的意义系统,让外人进入古琴世界的门槛越来越高。
比如,古琴的造型,有什么仲尼式、伏羲式。琴底方形,象征地。琴宽六寸,象征六合;长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周天。
还有各种音的不同。
⑥,经过一代代文人们的努力,古琴的大门槛,就这么高高地立起来了。在抗战前,全国能弹奏古琴的人还不到300。
第二, 文化产业,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①,一种,是越解释门槛越低,是努力想让听众把这个事弄明白。我们得到App做的知识服务,本质上就是在干这件事。
②,另外一种,就是越解释门槛越高。不仅是古琴,很多艺术评论就是这样,不看评论,倒还能领会艺术品的美,一看评论,这个主义,那个流派,外行彻底就晕了。
第三, 为什么呢?
①,创造一个鄙视链。
例子:文人为什么爱用典故呢?当然是为了节省篇幅。但更重要的,是两个都知道这个典故的文人,这时候会会心一笑,同时心里也知道,你们不知道这个典故,你们不懂我们在笑什么。
②,文化产品创造价值是分成两种方式。
一种,为更多的用户提供服务,从而实现价值。这种方式我们这代人很熟悉,这是工业时代创造价值的主流方式。
另一种,为更少的用户提供在鄙视链上的地位,排斥其他人,从而实现价值。
【来自】:第730期 | 为什么有些事越解释越难懂?
罗辑思维
【N句话评论】
第一, 那还是2013年,我道行还不是很深,第1次和一位和尚交流。我向他说了我的困惑,不知道职业的选择?他给我回答“无我”。说句实在话,当时我就想要给我一个通俗的解释,可是他却左顾右盼,我不知其意。
现在我道行高一点了,动不动就是swot分析,多维度分析。
第二, 比如说我自己从事的金融行业。我自认为是处于金字塔的倒数第3层。但是确实,从事我这个职业没有任何门槛,只要初中毕业就可以做。
后面订阅了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第1次知道金融行业还有这么多专业名词,和各种行业。我看的一脸懵逼。
后面我苦练心法,掌握了等额本息,等额本金等等公式,粗浅的知识,就让我对小贷的鄙视不已。
第三, 虽然现在再也不可能是“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客”。但是那种读书人的优越感还是一直存在着的。
虽然可能现实是“懂得很多道理,却没有过好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