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教中心上班,经常有家长问我:老师,我感觉我家的孩子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总是想要我们去帮他完成,我要怎么办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和这些家长同样的疑惑?
一般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我都会反问家长一个问题:我想了解家里是不是有人总是帮着孩子来完成孩子想要做的事情呢?换言之就是家里是不是有一个人总是舍不得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总是争着抢着去帮孩子做事呢!
说到这里,或许你会说:这不是很多家长都在做的事情吗,毕竟孩子还小不会自己做啊,而且有些孩子做得太慢了,还会做不好。家长做的话省时省力不是很好吗?
今年3月份我在阅读张爱红、赵冬梅两位老师合作的《好妈妈一定有办法》书里面,红老师分享了一个故事。
红老师平时在学校上班,她家女儿 都说奶奶在带。有一周红老师因为学校的一个老师生病请假,所以课程暂停。她第一次和婆婆、女儿一起共度周末,她看到了一个场景。
女儿一岁多,走路还不是很稳。着急想要一样东西,就会趴下了想要爬过去拿。当女儿想要从床头柜爬到书柜的时候,还没等孩子爬过去,婆婆就利索地把书柜上的小狗玩具拿过来给孩子,还想着跟孩子说:“我孙女想要这个是吗?奶奶拿给你。”
不仅如此,婆婆还把家里所有的玩具都拿到了孩子的面前。
接下来婆婆更是厉害,孩子想要说什么,还没等孩子开口,婆婆就像孩子肚子里的蛔虫一样,就直接满足了孩子。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
自我效能感,说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一个孩子从一岁学会走路开始,就会需要通过很多次的做到,以此来得到自我效能感,如果长期都是家长代劳,孩子则会觉得家长很厉害,自己很无能,长期以往就会形成——我不行的感觉,所以当孩子面对挑战的时候就会退缩。
那家长要怎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呢?
家 长 放 手
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孩子想要得到成长,需要很多次的练习。作为家长和代养人,我们要舍得放手让孩子去练习,只有通过很多次的练习,孩子才能学会才能熟练。
我记得我家大宝在上三年级的时候,他还不会绑鞋带。以前也没有留意到这个问题,后来无意给他买了一双绑鞋带的鞋子。
有一天早上,鞋带松了,他求助我。我就蹲下来教他绑鞋带,他因为第一次学,绑得很慢,但是我仍然不骄不躁的示范,让他一步步学习。
这个时候,外公外婆在旁边着急地催促说:孩子都要迟到了,就不能你先帮他绑好,回头再教他吗?
很多家长也会有外公外婆的心理,就是很着急了,就直接帮孩子解决问题。其实每一次都是孩子学习的机会,他们看到的是要迟到了。而我看到的是放手让孩子学习,他既能得到 一次绑鞋带的学习,还能从这次迟到中去总结经验。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的不放手却剥夺了孩子的学习经验的机会。
慢 慢 来
学习了家庭教育以后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养育孩子就像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看到孩子做事情慢吞吞的,我们总是会着急的催促。
有一次带儿子出去散步,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打羽毛球,孩子笨拙地抛球,打球。可是孩子还是经常都还不能打到球。
我想起一年前我和我家宝打羽毛球的时候也是这样去数落孩子的:就是把球抛起来,然后用球拍打球啊,很简单的,你怎么就是做不到呢!
当时我笑了笑,因为自己做了早教老师,学习了很多孩子成长的规律之后,我深深的知道,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抛接动作,涉及到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专注力、以及手臂 力量控制等因素,并不是妈妈所说的这么简单的一个动作。
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孩子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练习才能习得。因为成年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以我们忘记了当初我们刚学习的笨拙。
鼓 励 孩 子
这里说的鼓励孩子是要鼓励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夸孩子聪明。当孩子做一件事情容易放弃的时候,家长要在旁边给予孩子鼓励,一步步引导孩子,要像个脚手架一样,拖一拖孩子,让他能够得着。
在我的课堂上,如果孩子想要放弃,我会带着孩子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做到,给孩子增加正强化,这样经历很多次以后孩子才能慢慢地放下自己心里的那句“我不行”。
如果你也为人父母,希望看到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更多的了解到自己的孩子的发展,从而更理解孩子,可以给到孩子更好的带养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