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一位同事分享了家庭中,育儿有关的烦恼。儿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正在读初二的儿子回到家中永远没有好脸色,对待妈妈总是大呼小叫、恶言相对。
说起儿子时,从不发脾气、永远和颜悦色的同事开始面红耳赤,眼睛里甚至有些泪光闪闪。在她看来,她一心一意为家庭付出,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内心极度受伤。儿子不吃外面早餐店,嫌油腻,她就每天清晨五点起来买菜烧早饭。等到早餐温度冷却下来,刚刚适合入口的温度,叫儿子来吃早饭。从原材料的选择,到早餐的烹制方法,包括为了让儿子多睡几分钟,故意卡着上学之前那几分钟,将刚刚好的早餐端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份母亲的爱,太多太多这样无微不至的关爱了,为什么儿子一点也不知道感恩呢?
我回忆了一下,我的初中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的父母在我读小学时就一起外出打工,所以我的初中生活的在学校住宿,我的早餐是跟同学们挤早餐店度过的。我还记得,付好钱,老板娘会发给一个纸碗,我们所有的孩子拿到碗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伸向滚烫的锅边。所以,如果回忆那个场景,就是一群孩子端着碗,围煮粉锅边一圈,祈求早点把碗填满,这样可以早点吃完早餐回教室。
那时候我的心态是什么呢?我没有叛逆吗?我想我当时有叛逆,但我不知道怎么发泄,因为我无处发泄。而同事的儿子是幸福的,他可以直接发泄在妈妈那里,而妈妈依旧是哄着他、让着他。
但是这样真的就是幸福吗?
什么是叛逆呢?
1、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2、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烦;
3、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
4、认为父母、老师的话很多都有漏洞;
5、喜欢与众不同,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情,喜欢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6、违反某些规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快乐;
7、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
8、认为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事小题大做,大惊小怪;
9、认为冒险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网上一搜,居然有几十条,而且,很多心理辅导班也出现了,收费不菲。叛逆,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有些家庭很轻松的化解了叛逆,而我是属于自我消化了。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还有叛逆经济。这不应该是做父母时,一开始就要做的准备工作吗?
人们常说为人父母不容易,父母辛苦。可是当初没有人拿刀驾着脖子,逼迫你成为父母。做孩子才是真正的不容易,孩子从无到有,从出生到长大,这是多么被动的一个过程。当他们长到十几岁,他们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爸妈嘴中的样子,老师也会犯错,知识的获取和巩固并不容易。学校里,班级里,结交朋友的快乐远胜于读书的快乐。为什么要读书学习呢?那么多人成绩不好,难道就不可以吗?
迷茫困惑的人生开始了,然而,被父母输入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什么作用。我发现同事与儿子之间的沟通除了学习和吃饭,已经没有别的了。问孩子吃什么也是为了孩子的学习,在孩子眼中的妈妈,除了在乎试卷上的分数,以及班级和学校的排名,其它什么也没有,同事的儿子应该是困惑的,难道我的一切就只是分数吗?
我想并不是这样的,在没有父母陪伴和教育的时候,我也很叛逆,不想上课。我翘课,我想试试看,跷课会怎么样。事实,跷课也不会怎么样,成绩既没有上升,也没有下滑。但是跷课的感觉确是前所未有的快乐,我不需要思考成绩、试卷、作业、老师的情绪,我只用玩。
我想叛逆的根本,应该是不自由,思想不自由,身体不自由。除了学校和家里,我们无处可去。父母管着,老师看着,人生太压抑了。所以,我支招给同事,你不如放他自由,不要再提学习的事了。但是她做不到,这将近十年以来,她的人生就是在照顾孩子,关注成绩之中渡过的,她看不到其它的路径。
也许这真的是个零和世界,幸福的同时也有不幸福,同事的儿子得到了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是他没有自由。而读初二时的我,没有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但是我拥有自由,那时的我就是我自己的家长。
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之中,有一个共同点,爸妈没有准备好。也许这么说,是不孝顺的,但是不得不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育儿观念没有成长。我的爸妈,从我读书第一天就是放羊状态,一直到毕业工作。而同事的育儿状态也是这样的,从幼儿园到小学,在从小学到初中,孩子在写作业,她就在旁边陪着,即使陪到晚上十二点也可以。
社会是变化的,人也是不停的成长,哪有一种办法用十几二十年不出现问题呢?其实,不是叛逆来了,爸妈你准备好了吗?是我长大了,爸妈你准备好了吗?顺势而为,以变求不变,要想回到孩子幼小时亲密的亲子关系,请爸妈变一变,准备迎接孩子的新阶段。
人生如此奇妙,每一天都是新鲜的,不经过彩排,无法预见。今天的我会想起昨天的我,会期待明天的我,那么新的一天来了,这些期待更是建立在自由之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