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笔记:成长与信仰

笔记:成长与信仰

作者: 两香蕉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7-06-30 15:56 被阅读0次

    阅读《少有人走的路》第4篇笔记。

    书的作者:(美)M.斯科特·派克

    信仰与世界观

    对于世界的规律和本质,每个人都有特定的看法与信念,只是未必说出来而异。如:世界是无意义的混沌状态,真实的活法是及时行乐? 是充满善意的?是严厉的?……但对世界的这些看法是确实存在的,即为世界观。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对人生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信仰就是世界观。

    对信仰的狭隘定义:

    我们认为,拥有某种信仰,就意味着要相信某些神灵,加入某个信徒组织,举行某种宗教仪式。如果一个人从来不去教堂,也不相信超自然的神灵,我们就会认为他没有信仰。

    信仰和世界观,只有一小部分属于意识层面。多数属于潜意识层面以及对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体的观念,无法体验。患者心理方面的问题多与世界观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心理医生的诊断,有一项治疗是弄清楚患者信仰,即世界观。

    我们的信仰是从何而来的呢?

    01

    人的信仰来自其文化环境,而基本因素来自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并取决于童年经历的影响。

    父母是我们信仰的根植者。他们的影响,不仅在于他们的话语,更在于他们处事的方式。比如,他们之间如何相处?他们如何对待我们的兄弟姐妹?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对待我们本人?如果说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见闻和感受,决定了我们对世界本质的看法。父母的言行举止,为我们创造了独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小时候父母就是孩子心目中的神和上帝,父母的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间的至高法则。这时如果家庭中充满打骂、恐吓、长大后他潜意识就感觉与如童年时一样,世界充满邪恶。相反,如果家庭中父母充满爱,温暖,孩子长大后的潜意识中认为世界就是这样安全的。信仰与现实的对立,也即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对立。

    信仰虽说受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但并不是说信仰一成不变,他会随前我们的成长经历而不断改进。

    02

    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需要不断地学习,增进对世界的认识。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广泛的领域,修正我们的地图。——从学习科学起步。

    我们有了自己的信仰,才能有成熟的心灵。过往生活中来自家庭中父母的信仰,如果不改变,我们会处处碰壁。采取科学的信仰,帮助我们从实际出发,采用现实的经验和历史的教训去认识世界,更新人生观和世界观。科学是复杂的世界观,它具备若干重要信条。科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另科学是多次重复实验而获得的经验。经由质疑、挑战、检验的科学信仰,凭借科学的态度 ,把我们个人的“小宇宙 ”经验,转化为广大的“大宇宙”经验。我们必须信仰科学,迈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第一步。

    我们为什么要有自己的信仰?

    01

    人有自己的信仰,才会有成熟心灵,从而摆脱继承上一代人古老的宗教信仰观念。

    凯茜因和霍华德发生了婚前行为,担心罪孽变大,同意与霍华德结婚。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而精神感到极度恐惧,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她信奉的天主教,精神失常。求助心理医生的过程中,引发交流中得知她的母亲很早就提醒她,对天主教会不能有任何怀疑。然后探讨她和母亲的关系。凯茜和父亲之间没有感情,父亲白天在外面工作,晚上回家就捧着啤酒瓶,在椅子上打瞌睡。家里是她母亲说了算,任何人都不能和母亲唱反调。母亲看上去温文尔雅,但是她绝不允许凯茜和她顶撞。不允许她做这做那,做弥撒去不去自己说了不算,是上帝的要求必须去。

    在医生的帮助下,最后凯茜意识到,宗教是她母亲建立权威的工具。母亲的颐指气使,父亲的不闻不问,才是凯茜得病的根本原因。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凯茜不敢反抗,不敢与母亲起冲突。信奉母亲这个“小宇宙”的经验的信仰。教会根本也不帮助她结合自身情况,去建立适合她自己的的信仰。他们只想让信徒们原封不动地继承上一代的观念。

    凯莤最后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开始内观自己,做自己独立的判断,走向独立,鼓起勇气,创造了自己的新生活。

    思考:

    人一定要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信仰,才能摆脱陈旧的观念,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可见家庭这个"小宇宙“是塑造孩子走向”大宇宙“,建立正确的世界观的基础环境。在家庭中要多给孩子探索、体验、思考,得到他们所体验到的经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信心,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有信仰可以扩宽我们的思维维度。

    马西娅20多岁的,患有忧郁症。可以说是一个乖乖女。对生活没有怨言,但每天都不快乐。父母忙于工作,没时间陪女儿。她的父母富于理性,而且能满足她的经济要求,但感情上却同她保持着距离。她是典型的“不幸的富家子女”。

    在探索她与父母的亲系时,她初对父母的观点深信不疑。后经过心理医生的治疗。马西娅开始改变,衣服彩色、背的袋子颜色都变得鲜艳起来。心情改变、装束和气质,也完全变了样。做事的方式也改变,以致整个世界的感觉完全变了,也快乐起来,世界的色彩都变得丰富起来。最终明白:父母的观念并不是世界唯一的观念。

    思考: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养育的过程,不仅需要陪伴,也需要与孩子们做心与心的交流。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把自己所有的观念强加给孩子。

    03

    有信仰可以激发我们的激情,展现对生命的热爱。

    特德过着七年的隐士生活,近三年没与女人约会过,偶尔在森林小木屋里做做手工,或者花大把时间看书和钓鱼,其余时间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探索与家人关系时,父母关心事业,很少关注他,两个哥哥老是欺负他,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后又经历朋友去世,自已自杀时死里逃生。生活中总担心受拒绝,一直生活在黑暗和抱怨中。

    在治疗中,开始关注周围,聚焦光明的一面。也开始面对自己,明白自己已经长大,可以自己做主,不在受父母的管束和哥哥们的期负。面对自己,点燃起激情,勇于追求自己的热爱,入读神学院,做牧师。

    思考:

    多子女的家庭,父母要关注到每个孩子,每个孩子都需要在家里得到归属感。如果从小成长的环境缺少爱,常常处于劣势和被嘲笑的孩子,有可能会有一个错误的信念:我是不被爱的,我的生活就是这样黑暗。长大的过程也“移情”到成年。

    由此可见,拥有自己的信仰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科学本身也很容易成为文化偶像,我们也要保持怀疑的态度,而拥有信仰,恰恰能开阔我们的思维。

    思考:

    心理疾病与世界观的关系密切,信仰基本因素来自于我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氛围以及父母的观念会对下一代造成深远的影响。可人因为自身面对苦难的天性使然,继续沿用家庭给我们的观念,所以止步不前,与自己内心的信仰相冲突时,不敢面对,导致心理疾病。但观念的更新,需要自己学习科学,取得认知,然后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不断往复的循环过程,然后搭建自己的世界观,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世界观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也需要不断的更新。

    应用和行动:

    在家庭中多鼓励孩子探索,体验生活去建立他们的认知,对学习,对面对的理论不认同敢于怀疑,提出疑问和挑战,突破旧观念的束缚。家庭可以通过家庭会议,共同解决问题等,一起参与进来,就有关问题头脑风暴,找到各方都同意的方法。头脑风暴,不批评,不指责。

    鼓励孩子探索学习之外的家务、探险等。对周围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热情。也多走出自己的小家庭,体验家庭之外的大宇宙。

    成人的我们对一切的习惯和文化观念以及陈规旧习,要抱有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挑战自己来面对,使心智成熟。多转变思维,走出自己的舒服区,工作之余,尝试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跑跑步,尝试穿不同颜色不同款的服装,只要自己有理由就做起来。

    随着时间、学习、认知增强,审视更新自己的三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成长与信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bqi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