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火了,姑娘们疯了,从十几二十几岁的大学生,到三十多岁的少妇,四五十岁的中年老母亲,全一窝风地爱上了那个叫巴太的哈萨克族男孩。
巴太巴太巴太,梦牵魂绕的一个名字,高大英俊、温柔体贴、浪漫多情、善良可爱,该豪气的时候豪气,该温柔的时候温柔,他配得上世间所有对男人的赞美之词,成全了各年龄段女人对爱情最完美的想象。
然而,现实中哪有什么巴太,顶多有个麦西拉。
他是乡村舞会上弹吉他的漂亮麦西拉,也是水渠对面翻土坯、满身泥浆、穿着破烂的麦西拉。
李娟在原著中说:“麦西拉就像国王一样,他高大、漂亮,有一颗柔和清净的心,还有一双艺术的手——这双手此时正有力地握着土坯模子和铁锹靶子。但是我知道,他拨动过的琴弦,曾如何一声一声进入世界隐蔽的角落,进入另一个年轻人的心中......我真庆幸,有一些话,自己到底还是没有说出来。”
“我出于年轻而爱上了麦西拉,可那又能怎样呢?”
导演给全中国女人塑造了一个完美爱人。醒醒吧,现实里没有策马扬鞭的多情巴太,顶多有个会弹吉他和翻土坯的麦西拉,还有无数个朝戈、吴然,甚至高晓亮。
其实,我们爱的是阿勒泰的广阔与自由,爱的是哈萨克民族人与人之间简单淳朴的关系,怀念的是自己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向往的是那难以遇到的柏拉图式爱情。一本好书带来一部好剧,一部好剧激活人们无数美好的情感体验。
《我的阿勒泰》大火,也让人看到了文学存在的价值,看到了影视艺术存在的价值,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带我们逃离当下,偶尔沉浸在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死亡诗社》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要条件。但诗歌、美丽、浪漫、情感。这些更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