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忽略具体年龄,孔子的意思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要经历六个重要阶段,分别是至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
在这六个阶段之下,具体要怎样做,孔子也给出了答案: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十而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十而不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五十而知天命。发愤忘食。
六十而耳顺。乐以忘忧。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知老之将至。
01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生的第一阶段,是要立志,要有清晰的奋斗目标。
王阳明少年时问老师: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老师说:第一等事当然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王阳明立刻反驳道:“依我看,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
周总理上学时,老师问学生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周总理郑重地回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
纵观古今中外史册,名人名士皆以立志为第一要务。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说: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
立志之后,就要按照志向去学习,并将这种学习培养成一种习惯,坚持不懈,矢志不渝。这才是“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02
三十而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的第二阶段,是要“立”,不是立家、立功、立业,而是立自己一生的处世原则。
因为,从十五岁立志到三十岁,已经向前摸索了十几年了,应该有自己这辈子始终要坚持的原则了。
王阳明三十五岁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从此便有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原则。
我们常说,没有原则的人,不可深交。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对于没有原则的人,我们都不愿意交往。
人,有了明确的原则,才能够吸引远方的朋友前来探望,即所谓的“有朋自远方来”。
03
四十而不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是要“不惑”,对自己的志向、学习的方向和坚持的原则,感到不惑。
老子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四十而不惑,就是要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朋友给我讲过一个事:
他的表哥,今年四十多了,总想着一夜暴富成为有钱人,天天问人借钱搞投资,一会包食堂,一会揽工程,一会炒股票,折腾来,折腾去,欠了一身的债,最后反倒抱怨社会不公。
这就是典型的“四十而惑”。惑的结果,就是乱动作,胡作为。
当你按照自己的方向和原则行事时,身边的人可能不大理解,他们不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因此怀疑、猜忌、谩骂,你一点也不必生气。
04
五十而知天命。发愤忘食。
人生的第四个阶段,是要“知天命”,也就是你用一辈子努力,证明你自己是个什么命。
孔子用一辈子的努力,证明他是“万世师表”的命,而非“治世能臣”之命。
孙子用一辈子的努力,证明他是“兵家之圣”的命,而非“封候拜将”之命。
司马迁用一辈子的努力,证明他是“史家绝唱”的命,而非“高官厚禄”之命。
在知道这一辈子要做什么之后,再发愤忘食地全心全意去做。不畏将来,不悔过往。
05
六十而耳顺。乐以忘忧。
人生的第五个阶段,是要“耳顺”,碰到不了解你的人,胡乱批评你的人,对你指指点点的人,听到了就当没听见一样。
我有一个习惯,喜欢翻看评论,不管是抖音,还是小红书,所有的评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叫作“毁誉参半”。无论是那个网红,做了一件事情,评论区总有人夸你做得好,也总有人夸你做的不好。
郭德纲说:人活一世,有人喜欢你,那就一定有人讨厌你。有人夸你别信,有人骂你别听。
耳顺之后,就可以乐以忘忧了。在别人看来,很气愤、很忧虑、很烦躁的事情,对我来说都是乐趣,因为这是我一辈子的命。
06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的第六个阶段,是要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自由自在的做事,但从来不会坏了规矩。
老家的村寨里,有一位姓刘的老奶奶,今年差不多有八十岁了。
凡是村子里有需要帮助的人家,她都会伸出援手,在适当的时候,去帮上一把。凡是村子里吵架的夫妻,都会到她这儿来诉苦,她都会巧妙的调节劝慰。
她每天过得自由自在,按照自己的心情去生活,却永远都在积累威望、行善积德。
不知老之将至,是在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中,一个人根本不会觉得自己的年龄大了,管不了事了,发挥不了余热了。
孔子所说的人生六个阶段,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和因果性,一个人,这一阶段所处的境遇,是上一阶段导致的,同时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结果。
正如曾仕强教授所说:一个人现在的处境,就是自己从小到大累积起来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