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则故事引发的思考
故事一
一次在向领导汇报工作时,他一直在强调,再说“具体”一点。
在前几次,我根据要求进行复述。随着次数增多,逐渐感到他提的问题有的十分难回答,又有的问的多余。
虽有不耐烦,但随着一问一答,思路却逐渐清晰。
故事二
全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暴力、腐败等,很多人都积极参与讨论如何解决。
据吴军教授说,德国人并不喜欢讨论这些问题。他们关注的是有没有具体的改变。比如,同样是讨论腐败,他们会和以前比、和其他国家比,有相对优势证明还是不错,没有优势就对照改正,而不是关注口头上如何解决。
因此,他们有很多精工企业,比如徕卡,蔡司等,比强调工匠精神的日本还厉害的镜头企业。
具体在工作生活中,体现了强大的力量。
理解“具体”
经他们引导,我开始关注“具体”一词。
查百度百科,具体指的是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具体也指实际存在的,真实的;特定的。
不抽象,就是不经过思维再加工;不笼统,就是不是“简笔画”,勾勒清晰明了,二者体现在细节很明确。
用在以上两个故事中,就是在限定条件下,呈现出客观成果。有这个成果就可以和很多事物联系起来。
比如,和学习联系起来,“具体”就是把学到的体现出来,有了反馈验证的基础,而不是觉得自己理解了;和描述问题联系起来,“具体”就是充分理解问题的限定条件,排除了不能用的方法,剩下的就是可以尝试的方向;和解决问题联系起来,就是构思出了一系列方法,考虑了可能发生的问题,可以立马去实践验证……
推动“具体”
正是理解的“具体”的力量,也在尝试推动工作“具体”。
更加关注做出来
想的再完美,不去做肯定没戏,只有把产品做出来,把事情完成,才能验证想法是否正确,因此推动“具体”,首先就是要体现出来。很多单位强调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也是这个道理。
注重用数据说话
做出来之后,就可以比较了。这个比较,不是简单的好坏,是要横向比排名,纵向比进步。在这一横一纵中,分析出优势,查找出不足,取长补短,为下次工作奠定基础。
理解基础概率
哪怕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也可能不被认可。但做事的技能,是可以积累。选定去做的事,要理解当前做成这件事基础比率。比率较高,当然应该坚持去做。比率较低,要看可能收益高低,可能收益高可以花小部分精力去做。切记只盯着收益去做事情,那是忘了“具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