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文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每颗心,都有点小倔强,总在追寻;或许迷茫,或许会经历浪盖过头顶,海水涌进耳朵的受挫感。那又何妨,止步不前会被岁月沉入海底,但不会是文物;有梦不追,灵魂会在徘徊的空气中散发臭味。最好的岁月里,偌大的城市里,想象、期望、等待,终究抵不过迈出的一步。在路上,认识三两个人,开怀大笑亦或哭得撕心裂肺,在停电的晚上数着星星聊着彼此.........那么多可能,一路故事,无酒自欢。
这或许就是这个夏天的支教带给我内心最深的触动了。回来的那个晚上,独自听着歌放空着,想了许多。
支教该是许多大学生收藏在心中一个无比美好的憧憬了,没有优渥的环境,没有肯定的回报,甚至伴随着艰难困苦,但似乎总要经历过人生才有意义。意义在哪呢,在我看来便是用自己的一腔热血灌溉祖国山村里年轻的花朵,让大学生在仰望星空时还能付诸实践,用自己的真心与行动走进另一颗心里。
记得当初偶然间看到那一则小小的招新信息就激动了,下定决心这个暑假要去支教。于是认真准备了好久的面试,知晓结果的那一刻仿佛要飞起来,感觉埋在心里梦想的种子发芽了。接下来队伍里每一次的培训我都会认真准备参与,尤其是作为医学生下乡后自己会进行的义诊检查。关于教案的准备更是尤其上心。从小学到大学,我遇到了许多有思想,有信仰,待学生如亲人的好老师。他们有的占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帮学生补习功课,有的想尽各种方法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热情,有的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追求,毫无保留的将毕生所学教授给学生,恨不得自己所学能更多,有的待学生如知己。老师从来都是伟大的一个代名词,是时代的火炬手。知识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可以无孔不入,穿越山峦的阻隔,也可以坚若磐石,无坚不摧。记得我的小学建在村里的一个小山上,每天要翻越两座山去上学,途中有河沟,有田埂,下雨就卷起裤脚,艳阳天也昂首向前。小学里从来不考英语,自然也不教。最开始接触的英语就是上大学的亲戚回家时随口教的几个水果单词,从此便牢牢的记在了脑海里。我知道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权利获得。一直很想知道自己做老师会是怎样的情景,想给自己的学生讲点不一样的内容,给他们一种不断学习,找寻自我的引力。
对支教的渴望一直在心里蛰伏了3个多月后终于在7月11号踏上了前往古蔺县鱼化乡的志愿路。期间或许也有不经意的不自信流过,一闪而过的忧心。当经过一天的车途劳累,终于来到这所位于半山腰的小学校时,更多的是对接下来的期待、满满的干劲。与梦中出现过的不同,这里依山而建,规整的教学楼,石板构建的乒乓台,几间小小的教师宿舍似乎只够歇脚、小憩,最豪华的便是那个花坛大小的假山喷水池了。到时已是黄昏,印象最深的是学校里老师似乎酝酿了好久的热情,帮我们搬东西,还精心准备了热腾腾的当地美食。
用短暂的时间安顿好后,开了个小小的队内会议,增强团队凝聚力,介绍团队宗旨,第二天的安排及食品采购等,就要正式开始接下来近半个月的支教旅途了。正常的上课时间是早上8点20,第二天一早6点多的时候就有学生在校门口等着开门了。看着他们小小的个子,背着那种特属于小学生的四四方方的大书包,有点洗得磨皮了,略带风尘仆仆的感觉,在门口叫老师的模样有孩童特有的稚气活力,质朴的气息又十分打动心灵,想要给他们宠爱。见到新老师们的时候他们眼里流露出来的是毫不掩饰的欣喜、喜爱。到校的路程远的要走两三个小时,翻过陡折的山坡,穿过玉米林,学生们却大多来得很早。一来到教室,他们都特别听话地打扫卫生,接着便在两人式的老式木桌上拿出书来朗读。炎热的夏日,教室里是没有窗帘的,当晨光灼灼的照进来,只好移桌子或是挨着别人坐,更别提多媒体教学用具了。他们有纯真的一面,对知识与未知的渴望却很有自己的想法,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得尤其认真,对跆拳道,舞蹈课等充满向往,多数人都十分勤奋好学。
办公室门口粘着每个老师的信封,学生们可以把任何想说的写进去,写的话语映射了他们真挚的内心,对老师或是课堂的看法,也成为一些害羞学生的抒情之窗。课间玩耍之时,也会见到一些学生缠着老师聊天,讲故事或玩耍。也有老师询问学生生活的情况,给予关爱。种种不经意间,淳淳的师生情或许早已融入各自的心间。每天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波澜不惊,却让心里的依恋一天天浓厚。一点点都体现在分别那个早上眼里的流转,不经意间蹦出的眼泪。
晨起夜眠间,找寻北极星间,对忙碌与不便习以为常,上课成了每日的期待,不管多晚都要认真备课。写教案时总要想着台下学生会有怎样的表情反映,怎样才能让学生求知若渴。每天陪学生跳操,陪学生不吃中午饭到下午两点半放学,偶尔跟学生一起打羽毛球,打篮球,也会在烈日炎炎的下午送学生回家、家访。做一个幸福的人,面朝群山,气暖花开。做菜、洗衣、看松鼠,不关心世界,只关心这小山村里的点点滴滴。在薄雾熹微中开启一天的有趣生活,感受风来雨近,闪电与雷声在上空肆意交错,自然的气息在唇齿间搅拌。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相貌、个性、脾气、经历,这大概也是当地的景物与人情所赋予的吧。似曾相识的,深念的,难忘的,感动的,一切都成了那个地方烙上的印记。作为医疗队员,在各个小学间穿梭义诊也让我更了解这个独特而可爱的地方。门口那窄窄的颠簸的石子路总让我记忆犹新,坐在车上犹如蛋炒饭一般的感觉。记得我们每到一个小学或镇上义诊,总会得到许多村民的支持帮助,有村民义务送我们到目的地,还留下电话说可以下次帮忙。有村民知道我们要义诊,翻山越岭,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来等待检查,学生会义务帮我们做事情。他们总是整齐有序地等待着,认真地倾听着志愿者的解释,有学生甚至回家后还打电话询问检查事项,或是写了感谢信。还有一个关于美食的永恒的回忆--------当附近居民知道我们时常只吃素菜,买菜不方便时,总是非常热情地给我们送菜,送油,有时还在食堂为我们做饭。去门口小卖部买吃的时,阿姨还会多给我们塞些东西,嘘寒问暖。记得食堂飘香的饭菜,大家抢着吃得一无所剩的情景;记得那些日子吃过的老冰棍,各种口味的辣条。我们常开玩笑说咱们这些人是一带一村,却也是多少人心里期望的。
伤别离,情可贵。到过一个地方,不是“土著”,却留下了绵延的牵挂。素净如露的光华,美好得如葳蕤,刹那便可永恒。草本可成为细软,昨日历历会沉入旧时,也可是心上灯火,不俗不艳,照着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