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1516两年是他飞速成长的时期,而非11-14他得到很多好资源的那会儿。
前期他的资源很漂亮,作品很惊艳。但终究那个时候他作为演员还不够成熟,那个时候的他还在探索成长的道路。
我一直觉得肯导真的是属于他灵魂伴侣那一挂的。如果当年他没遇到肯导他大概真的就可以像一个最传统的英国演员那样,剧院打卡上班,慢慢开始也许能接一些电视台的热剧,拿一些本土奖项,一步步按最常规的路往上走。
但是肯导把Loki这个角色给了他,等于是给了他这位尖子生一套超纲题啊。如何在格格不入中展现自己的说服力,如何让自己的戏路发展不受客观条件制约。还有最重要的,如何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角色。
其实有一种好演员。演啥像啥,但是大幕一拉上我就记不得他们到底演了些什么了。我可能也会很喜欢他们的某些作品,但是不会让我有那种【某个角色非他莫属,只有他能做到,只能是他】这种独一无二的感觉。
而肯导把Loki这个角色交给他,也是给了他在戏路上一个新的的探索空间。原著里是个几乎没人待见的反派,到了超英电影里是个注定炮灰的配角,整个角色发展与剧情走向格格不入,接了这么个角色,要怎么塑造,怎么解读,怎么让他变得无可替代呢。
说实话对于一个不是天才型的演员,在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塑造这么个角色,我觉得是超纲了的。
但是肯导就敢把这个角色给他,然后看他把一百分满分的卷子交出了二百分的成绩。
也让他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饰演一个角色,并不是要像,而是要真实。】
这是很多演员参不透的境界。但是他却迈出步伐了,真的很有勇气。
像15年他的三个作品,见光高楼夜班经理。真正是把这条戏路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实我觉得见光这类的作品,名人传记式的,其实某种意义上是很好演的。因为演的像就好了啊。但是他不啊。
还记得那个访谈,献身于真实 成为汉克。
不是为了像你才献身,而是要拨开时间的迷雾,无限接近你,接近那些你曾经存在过的现实,在里面生活,演唱,创作,去爱,去死。
刚开始看见光我真是刷了三遍都没办法一次看完,都是断断续续的。但是那次看完他的那个访谈,我毫无压力一次就看完整了。
可能是那时真的还不够了解他,所以面对着他要传达的那么多东西,没有他的解读我很难一次全接受。
还有high rise。对于我来说,这是我心中他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演员Tom Hiddleston真正成熟的标志。他已经结束了在各种角色间的摸索和各种风格间的试探,完成了他独一无二的戏路。
我经常会在他表现出的某个行为片段那里一遍遍回放,绞尽脑汁想要品尝他传递出的所有信息。
看他盯着墙上的凸点不放,后来一遍遍想用涂料抹去。看他在聚会中沉浸于酒精和情欲。看他回到那个单调如纸盒般的家中拼命想要布置上自己的痕迹。看他在满脸面具般污秽时露出的最真实的表情。
当然还有最迷人的,他在爬上了那个已经从人到建筑都崩坏的食物链的最高点时,那悠然的表情。
夜班第六集里他有两个细节,我看了无数遍都觉得不够。一个是Roper刚见到Freddie的时候他的眼神,还有一个是在赌场里Freddie说我是不是见过你的时候他的眼神。那一瞬间褪去了所有的温文分寸,就像利箭射出甚至能听得到那一声尖啸的杀意与狠厉。好像已经告诉我,那已经是个死人了,他必死无疑。
那些不经意间无比自然流露的各种惊艳细节,和让我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剩下的,就是他如何将自己的风格打磨得更精美了。从这个角度说,我可能会觉得如果他接了新戏而给我的体验还是之前的水准,我会觉得不够满足。
但是看到17年他演哈姆雷特的时候粉丝和路人的各种反应,我觉得他还是更精进了一步的。我看到过一些反馈,说他演得不像。
我还看到过一些关于现场的描述,那确实是太不像了,或者说,太不像我心中的哈姆雷特了。
以前我印象中的小王子应该是像一个装满了水晶的玻璃球,那些五光十色的的碎片在里面撞击闪耀,最终却还是向着命运画下的路径滚动向前。
而他不是的,他像是把内里的碎片撒满一地,命运画下的轮廓被他亲手撕开了缺口,冷眼看着那镜像一般的世界被砸得粉碎,洒满一地华光。
望向那碎裂的微光中,却看到四分五裂的是自己。
多少人在生活中来来去去,嬉笑怒骂,好似这样世界就会改变很多。
却没有人能够替你生活。
于是微笑着任人窥视,直到他们看得无趣为止。
于是冷眼看着他们自以为是施舍同情,因为明白有了痛苦还需一肩独扛。
若是理解不能,那么恭维还是鄙视又怎么能影响。
若说能够理解的话,就会明白叹息怜悯皆无必要。
接受,即是决定。
他最后走向的是黑暗和死亡,但是那黑暗中有孤独,还有力量。
所以他的这部作品不叫【王子复仇记】。
他表演的这部作品叫《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名叫哈姆雷特的人,他的一段人生。
他活过,虚荣过,迷茫过。
他也爱过,奉献过,牺牲过,他曾怀抱着自己最真实的灵魂向世界发问,交流,获得理解。因此才那么的令人动容。
所以才会觉得遗憾,觉得无法释怀,无法参与他表现出的那段跌跌撞撞的人生。
若是将来再也不会错过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