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书院”是个好去处, 有些订阅者说熊逸老师在颠覆他们的国学观,但这在我这里是不会发生的, 我是在熊逸书院慢慢建立我的国学观,我暂且在这里标记下我的收获,日后自己想真的深入学习,也算是一种路标能引我上路的。当然你若愿意同行,那欢迎至极!
之后还有周易、诗经、尚书、论语、孟子、老庄、国语等等,一点点先看个朦胧的全貌吧!
一 《春秋》及《春秋》三传
《春秋》是孔子编著的一部编年记事的史书,主要是记录鲁国发生的大事以及一些外交上的大事。大概形式就是某年某月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事情的前因后果丝毫没有涉及, 因此给后世无限的解读空间,大家有跟着抠字眼的,有脑补当时场景的,总之貌似只有想象力可以束缚住世人对经典的解读。
在汉朝时,有三部对《春秋》的解读的“传”比较有影响力, 分别是《公羊传》,《毂梁传》和《左传》。但因为《公羊传》和《毂梁传》脑补的太不靠谱了, 所以东汉后影响力锐减;而《左传》则因其记录基本史实、故事性强,而且还记录了春秋时重要的战事,因此也为许多武将所爱。
所以东汉后《左传》基本上是《春秋》三传中的一枝独秀了。
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中 关羽夜读《春秋》的桥段,按《三国志》中的描述,应该是夜读《左传》,这才能显示关羽作为一名武将的基本修养。
历史事实重要还是政治正确重要
《春秋》中记录过这样的一笔: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后世中有许多解读:比如“董狐直笔,赵盾胆寒”
文天祥《正气歌》中的: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但根据《左传》的描述, 当时的上下文是这样的:
•赵盾屡进谏,不招其君夷皋(不算啥好君主)的待见,故派人刺杀他,赵盾潜逃,结果还未出晋国疆土,其族人赵穿将夷皋刺杀。•赵盾返回后,没有处置凶手,被当时的史官董狐记录了一笔:赵盾弑君,其解释为身为一国的二把手,当国君遇刺,却不追处凶手,乃有杀国君之心。至少也是失职,因担当罪名。
.孔子的评论:
董狐是古之良史,据实直录而不做隐晦之辞;赵盾是古之良臣,却为了史官的书写原则, 而蒙受罪名;
所以我们常说的“直笔不讳”,并不是针对客观事实,只是政治正确而已。
经典重要还是对经典的解读重要?
《春秋》这部经典,因其十分言简意赅,估计跟天书似的,后世对其解读是了解其大意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对经典的解读却是深文罗织,有的没的都往上靠,就看读者(统治者)愿意看到啥,其微言大义就是一点点被解读出来的
历史的解读空间显然比政治哲学的解读空间要小很多,因为历史有个事实依据, 但政治哲学就更多的是想象和主观判断了。
《公羊传》和《左传》对《春秋》中的“纪候大去其国”的不同解读
•《左传》:纪国领导人不愿意屈从于齐国,所以把国君位子传给了弟弟(大去:我不干了)
•《公羊传》:纪国被齐国灭了,齐国之所以灭了纪国,是因为当时齐襄公要给他的九世祖宗报仇
汉武帝想攻打匈奴,但又不好直接说, 毕竟和匈奴和睦相处也有一阵儿了,所以在具备物质条件后, 就要找出出兵的理由,要做到政治上正确吗,所以就搬出《公羊传》中的“九世之仇”的典故(给刘邦吕后雪耻)毕竟也算是“春秋大义”,所以这才发动了那场残胜的战争。
所以,你以为的经典只是你以为的, 和经典有何相干?
熊老师推荐书目:
潇水:“青铜时代”系列
熊逸《隐公元年》、《春秋大义》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过简体横排标点版的“十三经注疏”本,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我的收获:
要真想学点啥,还是要下功夫,偷懒看看人家的通俗易懂版的概括,可能只能算做一种谈资,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无益。另外,阅读时,也要学会甄别,不一定读得多就是好的,就好比读过《公羊传》对《春秋》说了些啥还是没有认识,甚至还离得更远了呢。所以有个人当向导一样引我入门还是必要的,盖好老师的作用正当如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