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早已被贬斥为一句鬼话,然而它是怎样出炉,并且千百年来被无数父母作为有效绳索挂在嘴边的?我想,一句话得以存在并且流传的这么广泛久长,自然有它的道理,父母的“无不是”也许指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父母对孩子的发心,大多数父母说这些话的时候,痛心疾首多过理直气壮,他们的很多愤怒除了指向孩子之外,更指向自己,很多父母对孩子不是不爱,而是不会。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那些喜欢否定孩子的父母,或许不具备爱孩子的能力,不知道如何表达爱,如何去爱,因为他们也没有被善待过。没有人给得了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也不会爱。所以很多父母在贬低否定了孩子之后,自己也会深深的内疚,因为他们并不会其他的爱孩子的方式。如果我们去深入了解这些父母,他们的成长过程极有可能就是在贬低、压抑、批评甚至是虐待的氛围中过来的。他们以为父母教育孩子,就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费尔贝恩认为“儿童在受到父母不好的对待时,为了维护父母是好的这种意向,他们通常会趋向于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所以,父母打击孩子,孩子会认同父母的说法,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是不被爱的,不配得到好的东西,也不配被爱。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总是贬低孩子的父母,正是因为他们父母的贬低而无法接纳自己,进而贬低自己的孩子,无意间延续了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同时,父母习惯把孩子作为自己的一部分,父母无法接纳自己,自然很难接纳孩子,所以会贬低孩子、打击孩子。所以,贬低、嫌弃孩子的父母,其实是在嫌弃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照见的都是父母的一生。
精神分析认为,人都是自恋的,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他们要维护自己的权威感和自恋,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贬低孩子,否定孩子。打击孩子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感觉: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TA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他们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然后贬低、讽刺自己的孩子,表面看起来是在“激励”孩子,实则是在显示自己的优越性和权威感。只是这种维护自恋的代价太昂贵,因为孩子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低自尊,无法认同自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