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认识优秀的人。
以前跟父亲聊天的时候,总想认识他身边从小地方到武汉混得特别好的人。
去年接触的叔叔就是小时候身边大人总说起的有钱厉害的人,在武汉有多少房产,女儿送英国留学,找了一个英国老公。
他最开始是国企做采购,油水很多的部门,积累的很多人脉资源后,自己出来干,做石油买卖,赚了不少钱。
现在是退休生活,每日早晨去江边散步,再顺道去菜场买菜,隔三差五给自己煲营养汤,注重身体健康。跟老伴一起住。简单的两人生活。女儿在英国安家,一两年回来一次的频率。
先生说他现在退休了,对我们建立自己的资源人脉没有太大的帮助。
但是你观察优秀的人,他们很多地方都是相似的。比如,注重健康,家庭,教育。认知方面也是,致富一定要勤劳,不赚自己不该赚的钱,做人要真诚,要讲诚信。
虽然对我们的实际帮助不大,但是可以看到优秀的人或者说是有钱人的共性。这个共性是我们值得学习的点。
另外,即便这个人对你是有价值的,那么如何跟小马宋认识罗振宇一样,他学习《像间谍一样思考》这本书里的方法,三个要素,初次见面的理由;建立联系的理由;持续见面的理由。用这三个步骤,和罗振宇建立密切往来,成功成长逻辑思维的营销顾问。
你怎么跟优秀的人勾搭上关系,你能交换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没有可交换的内容,认识优秀的人也是等于零。
02 出门带本书。
自寒假以来,每天给孩子安排读5页书,有一天去邻居家玩,发现别的小朋友是每天读10页,回来马上在自己的寒假清单里改了,每天10页书。他觉得别人每天10页,他也可以,而且是最低要求。
看习惯了,慢慢觉得10页不够,又改20页。后来我也没检查,每天只管他读了就行。
开学上网课以来,语文老师布置了每天看30分钟书的打卡任务,当然这个是自由打卡,没有定性要求,可打卡也可不打卡。但是孩子很开心,看了书,发照片,还发一段语音讲一讲。有输入和有输出。他不知道是自由打卡,只管完成老师的任务,老师说的话有时候是圣旨,特别奏效。
以前是自己看,后来老师安排每日打卡,阅读的习惯就算坚持了下来,从一月到现在,几乎没有断过课外阅读,读到汤素兰的笨狼系列,有时候一上午就刷完了一整本书。
今天读刘称莲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她讲到出门习惯给孩子带本书。发心的觉得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习惯。
上月我去社保局办事,爸爸出差不在家,孩子只能跟我一起出门办事。结果去社保局人太多,需要排队等待,工作人员建议孩子太小,毕竟是疫情期间,最好不要进去,安排他坐在大门口的椅子上等。工作人员挺好,还帮我负责看孩子,我在里面排着号,也能看到孩子,这样心里也踏实。
但是孩子一个人傻傻的坐那里,他也无聊。实在坐不住的时候,我还把手机给他看了一会儿抖音。
要是有出门带本书的习惯该有多好,孩子也不会那么无聊,也不用看抖音消耗专注力。
所以以后要有出门给孩子带本书的习惯,这样有等待的时候,他可以看会书,有事做,还不会闹腾。孩子读着书里的故事,他也挺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