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傻逼,是牛逼的开始!

关注乌龙明月老师很久了,终于在10月份抓住了超级行动课的尾巴,成功上车。
既然上车,我最近有时就在想,我上车的动机是什么?是害怕孤独么?是缺乏目标么?是信心不足么?
明月老师指定了三本书:分别是《精要主义》、《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和《成功、动机和目标》。下单之后,临时要出差,没办法,赶紧下载了Kindle版的书,带着路上看,可焦躁的心情,繁杂的事务,让我难以沉下心来,投入其中...第一次课还是在动车上听的,断断续续,不甚清楚,一如我飘忽的思绪。
到达目的地后,在酒店里回听课程,心里满是疑虑,用快速读书法甚至几次读不下去:
1.不是要“只字不差”地读么?
2.速读管用么?
3.读完之后怎么什么也没记住?...
无奈,反复再反复...
一夜的辗转反侧,起床后重新思考:
明月老师采用的快速读书法,我之所以疑虑,是因为方法违背了我的认知,快速阅读法其实和笑来老师强调的“只字不差”地阅读并不矛盾。
大部分人认为,读书就应该慢慢地看,才会充分吸收,其实通常人们慢慢地看一本书,因为随意,没有目标,经常是读了一半,放下,再读,前半段已经记不得了,最终不了了之,除了浪费时间,什么效果也没有,而且还产生了错觉,觉得自己很努力,在虚假充实的错觉下,失去了真实。快速阅读,即便信息获取不够全面,在短时间内高频刺激,收获的信息也比慢慢地读要多,而且谁规定了快速读完了不能再读?
在我看来,快速地阅读是一种筛选的手段,带着问题来选书,找到真正有用的书,在了解框架和主旨的前提下,再深入地读,充分挖掘出作者想呈现给我们的精髓!
所以:我个人大体总结出了快速阅读的操作方法:
1.先看目录,根据目录了解书里的框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根据书里的框架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快速阅读,整理书中要点;
3.将书中的要点合并同类项,得出此书的“精髓”。
而“只字不差”地阅读,是在快速阅读之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好书,反复地读,只字不差地读,咀嚼消化,充分吸收,并为自己所用。如果在还没有进行快速阅读的情况下,就已经能确定这是一本好书了呢?当然是立刻进行“只字不差”地阅读了,
结合《精要主义》反观快速阅读,贪多本身就是非精要主义者的表现。书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或者说真正对我们现阶段有用的书,其实并不多,与其读书万卷,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不如通过快速阅读,学会甄别,只读对我们现阶段有用的书,真正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结合我们的客观事实,改变我们的行为和心智模式,为我们的超级行动保驾护航。
现在答案有了:
1.不是要“只字不差”地读么?为啥还要快速阅读?
取势才能明道,明道才能优术。
2.快速阅读管用么?
当然,以最小的代价和试错成本找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书。
3.读完之后怎么什么也没记住?
a.在用一个新方法的时候,首先选择无条件信任!b.读书不能光读,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光读,还要记录和反思,还要给自身带来改变。
在速读了这三本书后,再来回顾我上车的动机。
我不是一个对未来迷茫的人,我明白成功道路上不拥挤,也清楚自己要做的事,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是因为考虑的东西太多,患得患失的心理严重,无形中成为了非精要主义者。而革命者之所以决绝,是因为天生具备了精要主义者的素质,所向披靡,战斗力爆表,就是因为他们一无所有,才没有任何包袱,不考虑任何退路。作为我来说,之所以上车,是想有仪式感,让自己潜意识里更加笃定坚毅,无所畏惧。
记得去年有事去阿里巴巴,看到墙上有道横幅——“想成功,先要疯,头脑简单向前冲!”,当时觉得,卧槽,这TMD不是傻逼么?现在来看,这个slogan符合精要主义者的思想:想成功=目标明确!先要疯=偏执决绝!头脑简单=笃定无杂念!向前冲=超级行动力!突然发现一年前的自己是个“傻逼”。
发现自己傻逼是好事,说明学到了东西,那就没有必要惋惜和后悔,以后要做的,就是不断地证明,以前的自己就是傻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