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打开这篇文章:-)
这是你的朋友陈晨Evan的新年计划之一,在2018年每周写一篇文章,希望能够给正在阅读的你带来一些新知,也帮助自己更好地梳理习得的知识。这是他今年写的第 2 篇文章。
Carol Dweck教授(1946- ) 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
你感觉怎样?
请想象一下,尽可能生动地去想,你是一个年轻人,经历了非常糟糕的一天:
你去上一门对你来说很重要的课,而且你非常喜欢这门课。你的教授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你得了C+。你非常失望,等到晚上准备回家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车上贴了一张违章停车罚单。你感到非常泄气,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要倾诉,但是却没有打通。
你会怎么想?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会怎么做?
这是发展心理学家Carol Dweck向一群大学生抛出的问题,其中有一些答案如下:
“我感到被拒绝了。”“我是个失败者。”“我是个傻瓜。”“我感到自己很没用而且愚蠢——所有人都比我优秀。”“我太差劲了。”
换句话说,这些被试都将这些不顺利的事情,当做了对自身进行评价的标尺,用以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他们会这样看待自己的生活:
“我的人生太可悲了。” “我没有人生。” “楼上的那个人不喜欢我。” “这个世界跟我过不去。” “有人想要毁掉我。” “没有人爱我,所有人都恨我。” “生活是不公平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生活太糟糕了,我太傻了。” “我身上没发生过什么好事。” “我是地球上最不幸的人。”
可这是什么生死攸关的大事或者毁灭性的大灾难吗?还是只是一个分数、一张罚单和一通不顺心的电话?
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烦心事的呢?
“我就不应该浪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办一件事。”(换句话说,不会再让任何人来评判我。)“什么都不做。”“待在床上。”“去喝酒。”“吃东西。”“找机会冲别人大吼。”“吃巧克力。”“边听音乐边郁闷。”“躲到壁橱里坐着。”“找人打一架。”“哭。”“摔东西。”“还能怎么办?”
相比之下,有另外一些被试的回答有着显著差异:
“我会更努力地学习,下次停车的时候我要更加小心一些,不知道我的朋友是不是今天过得不开心。”
“C+这个成绩告诉我,我必须在课堂上加倍付出努力,我依然有半个学期的时间来提高我的成绩。”
“我必须开始考虑,为了下一次测验,我要更努力地学习(或者换个学习方法),我会缴清罚款,下次再给朋友打电话的时候,我们再好好聊聊。”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被试均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悲观-乐观差异。
相信案例中的不愉快事件也发生在你我身上,我们就和那些接受实验的大学生一样,对待同一件事,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及对应的心理反应。
那么这看似冰火两重天的差异究竟来源于何处?
人类能变得更加聪明能干么?
自古以来,人们想的不一样,表现的不一样,经历也不一样。所以肯定会有人问,为什么人们会存在不同?为什么一些人更聪明或者品行更佳——是否有某种东西让这些人永远和别人不同。
关于这个问题,正反两方都有很多专家支持,他们有些人认为,确实存在物理上的特性,正是它们造成了人们的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这些无法避免也无法改变的差别。
相反,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造成人们身上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人们背景、经历、接受过的教育以及学习方法的不同。
在发展心理学领域,这种信念的差异演变成了人们广泛持有的两种思维模式:
- 固定式思维模式:
相信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这种想法会使你急于一遍遍地证明自己的能力。如果你只拥有一般水平的智力和品德,以及普通的个性——那么,你最好证明你自己能够在这些方面达到正常水平,不能让自己在这些基本的特征方面看上去或者给人感觉不足。- 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哪种说法被科学证实了呢?
随着二战后针对大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大脑内是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构成的,智能并非来源天赐,而是脑中无数个神经元进行真/假判断而引发的电子脉冲,就像电脑进行二进制运算一样,利用极简单的规则,创造出了复杂精妙的结果(即 认知计算理论,详见Steven PINKER《心智探奇》)。
而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强弱其实就在于相关神经元网络的密度,通过大量练习,人可以改变脑中神经元的分布情况。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成长型思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佐证。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天赋上的差异,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奥运冠军,和其基因天赋的相关性很高,毕竟如果天生只有1.6米,想要成为世界顶尖的篮球运动员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在我们的发展的过程中,基因和环境不仅仅是相互协作的关系,基因更需要环境的帮助来更好地运作。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了解到,人类在终生学习和大脑发展这一方面比我们自己想象中更有潜力。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先天遗传的才能。可能在最开始的时候,人类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和才能,但很清楚的是,个人经历、能力培训以及个人努力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当代智力研究领域的权威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Sternberg)写道,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或者像他的前辈比奈所认为的,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两种思维模式在生活中意味着什么?
1. 学习:
案例一
研究团队给了一群四岁孩子一个选择:他们可以再拼一次一块简单的拼图,也可以尝试拼一块更难的拼图。即使是在这样幼小的年纪,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们——那些相信自己的个人能力固定的孩子——仍然做出了安全的选择。他们对我们说,生来就聪明的孩子“是不会犯错误的”。
而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聪明的孩子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选择。为什么你会问我这个,女士?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拼同样的拼图?他们选择越来越难的拼图。“我非常渴望拼好这些拼图!”一个小女孩对我说。
所以,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够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的人应该永远是成功的。但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
案例二:
放弃一次拼图测验是一回事,而放弃一个对你未来很重要的机会则是另一回事了。为了看看后者的情况是否会发生,研究团队趁着一个特殊的机会做了个测试。在香港大学,英语的使用非常普遍,授课教师使用英语,教材是英语的,考试也要用英语作答。但有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英语并不流利,所以他们理应尽快提高英语水平。
当学生们到校进行新生注册的时候,研究团队知道了他们当中的哪些人英语不太好。研究团队问这些学生一个关键的问题:如果学校给需要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生开设一门课程,你会不会参加?
研究团队同时也测试了他们的思维模式,采取的方法是问他们是否赞同以下陈述:“你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但你很难做些什么去改变它。”赞同这种陈述就意味着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些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会认同这样的说法:“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智力水平。”
之后,研究团队研究了都有谁愿意参加英语提高课程。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给了研究团队非常肯定的答案,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对课程不怎么感兴趣。相信成功的关键是学习,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抓住了机会,但是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们不想暴露自己的不足,为了在短时间内看上去聪明,他们宁愿拿自己在大学里的前程去冒险。
固定型思维模式就这样将人们变成了不爱学习的人。
2. 亲密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意味着你认为个人能力是固定的,但在恋爱关系中,还要考虑两点——你的伴侣和感情本身。现在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与三方面有关。
你可以认为自己的特质是固定的,伴侣的特质是固定的,你的恋爱关系的特质也是固定的——一切要么好要么坏,注定如此或者注定非此。现在所有事都要受到评价。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说,这一切都可以被培养。所有一切——包括你、你的伴侣和你的恋爱关系——都可以成长和改变。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即刻的、完美的、永恒的和谐相处。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注定如此。好比很多故事中描述的,两个人骑着马走入夕阳,“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恋爱中常见的固定型思维有:
- 如果你要努力争取,那TA一定本就不属于你:
(著名的婚姻专家艾伦·贝克(AaronBeck)说过,对两性关系来说,最具毁灭性的想法之一就是:“如果我们需要努力,这说明我们的关系里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出色的两性关系研究者约翰·戈特曼(JohnGottman)说:“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来保持不脱轨;将伴侣聚在一起和将他们分开的两种力量之间……永远存在一种张力。”
- 心有灵犀:
在不愿意为恋爱关系努力的这种想法当中,还存在一种信念,就是认为夫妻应该心有灵犀:我们就该像是一个人。我的伴侣应该知道我的想法、感受和需求,而我也同样应该知道他的。但这是不可能的。认为两个人应该有心灵感应而不去沟通,最终只会事与愿违。
- 对一切事情保持意见一致
“如果你们心灵相通,你们就不需要沟通,只需要通过自己看问题的方法来揣测伴侣的想法就可以了。”
雷蒙德·尼(RaymondKnee)和他的同事们邀请了几对情侣,让他们聊聊自己目前的感情状况。在谈论这个问题时,即使双方只是出现了非常细微的分歧,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情侣都会觉得它们对自己的恋爱关系不利,让感情受到了很大威胁。即使是这么一点细小的分歧都会让他们怀疑,自己和伴侣没有拥有彼此的全部观点。
Yes, you're what you believe
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一个新世界。在其中一个个人能力固定的世界里,成功需要你证明自己的聪明和天赋,证明你自己的价值;而在另一个能力可以改变的世界里,则需要你提高自己,去学习新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前一个世界里,遇到挫折意味着失败。得到一个糟糕的成绩,输掉一场比赛,被炒鱿鱼,被拒绝……这些都意味着你不够聪明,不够有天赋。而在后一个世界里,自身没有成长,即没有达到想达到的目标,或者没有完全发挥自己的潜能,才意味着失败。
在前一个世界里,努力是一件坏事。努力,和失败一样,意味着你不够聪明,不够有天赋。如果你足够聪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而在后一个世界里,努力可以让你变得更聪明,更有才能。你可以进行选择。
思维模式其实就是一种信念。它们是强有力的信念,但它们只是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意志的。
如何改变命运?
Dweck教授在书中提出了逐步转向成长型思维的四步旅程:
1. 接纳自己的固定型思维:
坦然面对自己的固定型思维,因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人类都是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混合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继续忍受高比例的固定型思维及其危害;
2. 观察: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那个固定型思维的人格会在什么情境下回来?
可能是在你面对一个巨大的新挑战的时候。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可能会出现并小声对你说:“也许你没有那么大能力,其他人会发现的。”
可能是在你为某事奋斗但是进入死胡同的时候。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可能会来到你身边,建议你说:“放弃吧,这让你感到沮丧和难为情,还是做些简单的事吧。”
3. 为你的每一个固定型思维人格起一个名字
研究人员和一些财务经理合作,这些财务经理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了名字。他们当时在谈论是什么激发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其中的管理者说:“当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我的杜安就会出现。他让我变得对每个人都非常挑剔,我变得蛮横、苛刻,而不是去支持我的员工。”团队中一名女性员工回应说:“是的,当你的杜安出现的时候,我的杨尼就会咆哮。杨尼是一个很有男子气概的男性,他让我觉得自己非常缺乏竞争力。所以,你的杜安引出了我的杨尼,然给我变得懦弱和焦虑,这之后又会激怒杜安。”随后,这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谈论了在获得名字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时,他们会有怎样的感觉,这将让他们如何行动,并会给旁边的人带来什么影响。当他们对彼此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及其出现诱因有了了解,他们之间的合作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整个团队的士气也会大幅上升。
4.你现在知道了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并痛苦地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以及他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他有了自己的名字。那么现在还需要做什么呢?教育他。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
你越了解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就越能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时保持警惕。当你马上就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的时候,请做好准备,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要欢迎他的到来。想一下他会对你说什么,但是告诉自己,为什么要迈出这一步,并要求他和你一起踏上旅程:“听着,我知道这可能会失败,但是我愿意试一试。你能不能对我有耐心一些?”
当你遇到挫折,这是他再次出现的绝好时机。不要镇压他或禁止他做什么,就让他做他想做的,让他跳舞、唱歌,然后当他稍微安静下来的时候,告诉他你是怎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是的,是的,我现在暂时还不太擅长做这件事,但是我认为我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让我来试一下。”
总结
最后再让我们看一下这张总结性的图片。
心智模式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成长型思维能够有力地帮助我们在自省自察自我实现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期待有更多的朋友能够通过我的抛砖引玉接触并逐步接纳这个概念,一起交流识别和驯化“固定型思维”的经验,迈向更加自信、勇敢和富足的人生。 :-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