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你的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
在教育界,挫折教育,是一再被提到的话题。有“专家”认为,父母应该人为地设置一些所谓挫折,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承受挫折的能力。但这样的提倡本身就有问题。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来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心灵软弱甚至破碎。
要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打个比方。武汉的冬天气温约在零度左右,但在过去取暖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处处寒冷,家里比外面还冷,真的有寒彻骨髓的感觉。
而在北方的哈尔滨,气温经常是零下20度甚至更低,在那里过冬天,却是一件很舒服的事,因为屋里有暖气。冷了,就在屋里呆一会儿,然后再出门,就不再会觉得寒冷是一件很难忍受的事情了。
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提示: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如果总是无边无际、从无间断的寒冷,那就是无法承受的了。我们毕竟是人,而不是神或者机器。
对心灵来说也是一样的,只有心灵得到了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够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对抗挫折的能力,跟获得的爱的多少有关,而跟设计任何“训练项目”无关。或者说,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我的一位朋友的亲戚,肖先生遇到些问题,来找我寻求帮助。肖先生名校毕业,是某国有大型企业的总工程师。太太是高校教授。儿子17岁,重点中学的高一学生。他们的这个孩子个子矮小、身形消瘦,简直有点营养不良,最关键的还是精神状况欠佳,坐在那里胆怯地缩成一团,都不敢抬起头来看我一眼。
我让他们每个人说一下情况。母亲先开口,说儿子在幼儿园和小学里是很优秀的学生,经常是班上第一名,但上中学后越来越胆小,不愿出门跟小朋友玩,害怕跟老师说话,学习上一遇到难题就慌张。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考试,考试前几天就紧张,会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担心自己考不好;在考场里就更紧张了,会手发抖、心跳加快、脑子一片空白,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做不出来。考完之后成绩出来,肯定就不理想,这样也就加重了考前的担忧,恶性循环,越来越不可收拾。真不知道过两年高考会发生什么情况。说完就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也许是受妻子情绪的影响,肖先生是先叹了一口气,才开口说话。他说,我们俩都受过高等教育,自然就希望孩子也能够上名校,将来有出息。所以,从他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在对他的教育上很用心。好家庭出来的孩子最容易被宠坏,养成娇生惯养、好逸恶劳、缺乏意力的个性,所以,除了紧抓他的学习外,还十分注意培养他的意志品质。很多书上说,要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要让他适当体验挫折感,才能促他尽快成长。所以他要什么东西,不会轻易满足他,节假日也不许他睡懒觉,要起床锻炼身体;要求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就上面说的最后一点,肖先生举了个例子:在儿子六、七岁的某一天,突然说要弹钢琴。他们当天下午就从商店搬了一台回家。后来请了老师到家里教,结果没多久,他就不喜欢钢琴了,每次学琴时间都把门反锁,不让老师进屋。肖先生说,我和妻子当时商量后一致认为,如果听之任之,以后学什么都会半途而废,这样的孩子有什么用?一定要让他学下去,是不是靠钢琴吃饭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要有做事善始善终的意志力。他接着说,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各种手段都用尽了。甚至,给他读各种音乐天才的报道,让他知道自己跟别的孩子的差距,但是,唉,很遗憾啊,很遗憾啊。
又说到学习。肖先生夫妇都认为,这比钢琴还重要,所以越发抓得紧。除了作业外,他们还让儿子做一些课外难题,以防他以为学会了课堂上的东西,就自以为了不起。每次考试前,也是再三地批评他马虎的毛病,总是把会做的题目做错,白白丢分。
肖先生这些“标准教子语言”,让我听得头痛欲裂,因为在我的工作中,很多父母都会跟我说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我给这样的话语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正确的废话”。
这样的话的特点是:1、绝对没错。2、说的人越说越高兴,听的人越听越难受。3、说得越多,效果就越差,甚至效果相反。
我想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就问他,听了你爸爸说的话,你有什么感觉?他猛地抬起头,充满愤怒地说:烦死人了。那一瞬间,我才感受到了他的一点虎气,心中大喜,这孩子还可以表达愤怒情绪,那就说明情况不是太糟糕啊。
而肖先生夫妇,对此的反应很一致:他们同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甚至,都很抱歉地看了我一眼,似乎认为他们的儿子冒犯了我,在向我道歉。
我决定先从所谓“挫折教育”入手。我先问肖先生:你上次表扬儿子是什么时候?肖先生先是一惊,然后一脸尴尬,说记不起来了。我追问说大概是什么时候,几天前、几周前、几个月前,还是几年前?他想了足足一分钟,结结巴巴地说,大概是几年前吧,立即又辩解说,没表扬他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不希望他变得骄傲自满,第二,这几年他也实在没什么值得我表扬的。
我接着问孩子:你记得爸爸最近一次对着你很放松、很高兴地笑,是什么时候吗?他想都没想立即回答:爸爸从来都没对我笑过,总是一副哭丧脸!
我听了心里难受,同时也为了孩子的愤怒有一些渗透效果,就沉默了几分钟。
我继续提问,对肖先生夫妇说: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在健康、学习、交友等所有方面,都自然而然地一定会有哪些挫折?夫妇俩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大堆,比如健康上的头疼脑热,学习的压力,同学之间的亲密与隔阂,友情与嫉妒等,处处都有危机,处处都有挫折。
我很同意他们的看法,我说,一个孩子跟同龄孩子分分秒秒都在斗,在任何方面都斗,斗智斗勇、斗漂亮斗帅气,所以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到挫折感。
我接着对肖先生说:你在工作中也可以体验到很多挫败感吧?肖先生听我这样问他,似乎很感动,觉得我很理解他身处高位的难处,就深深地点了点头。我接着问:从外面到回家里,你希望妻子怎么对你呢?是希望她恶狠狠、凶巴巴地对你,增强你面对外界世态炎凉和艰难险阻的能力,还是希望她和颜悦色、温柔体贴地对你?她的哪一种态度,能够真正使你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加强大和更加坚韧?
肖先生半晌无语,似乎略有所悟。这样的提问多少有点“攻击”味道,所以我换了一种方式温和地解释道:我们都是人,人就有软弱的时候,就有需要温情的时候。人活着的三万来天里,随时都有挫折在某一个角落等着我们,这些自然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变得坚强,没必要再人工制造一些挫折来锻炼孩子。
人能承受“没被满足”的挫败感的前提是,他曾经被很好地满足过,就像吃饱了就能够耐饿一样。接着我又讲了哈尔滨和武汉的冬天给人的不同感受。
我最后总结说:如果孩子在家里舒服了、高兴了,他自然会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地“冲锋陷阵”。
肖先生夫妇毕竟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人,当然更关键的是,他们真正爱孩子,所以“思想问题”一解决,态度马上就有变化。
在后来的大约半小时的谈话中,我几次看到肖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虽然都只是淡淡的,却跟刚刚进屋时那个一心一意要把孩子锤炼成超人的父亲判若两人。
虽然没有直接针对孩子的考试焦虑,但我对这一家三口说,父母的态度的改变,会直接导致问题的好转,只是需要一点时间,因为这个问题实在是“历史太悠久”了一点。
孩子最先表态,说慢一点没关系,还说经过这次谈话,他想到考试好像害怕减少了。
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因为从深层说,他并不是害怕考试本身,而是害怕他最爱和最爱他的爸爸妈妈通过考试来打压他。而这一点,他以后可以不担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