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这是道家的智慧。“天健行,君子当自强不息,学而思泽,志如江河不绝,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儒家的智慧。“悟道明心,转识成智,善念如流,佛境自至”,这是佛禅的智慧。
智慧总在孤独中生根“智慧”曾作为高考命题作文出现在江苏2015年高考作文中: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智慧同大自然一样,也有它自己的本色。
智慧总在孤独中生根智慧是一种经验。
经验可以从学习、生活中取得。人为了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故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外界环境的教育、学习相关的生存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这也是我们读书的一半原因:可以更快的了解和融入社会。在书中可以更容易的得到我们所希望的经验,当然过程中不会忽略实践的重要性,而这比我们自己摸索起来方便和可靠多了。
智慧是一种能力。
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智慧上升到能力的层次。多少的能工巧匠所身怀的绝技哪一个不是他们经过日积月累而得来的。多少的功臣名将、帝王名家所具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哪一个不是他们饱读诗书、阅历积攒而来的。如马钧、蔡伦、沈括及中国古代桥梁专家李春等都是在历史上有名的大家,他们有或巧夺天工的设计、或经天纬地的发明、或学贯中西的才识。如汉武帝刘彻、秦始皇嬴政、汉光武帝刘秀、北魏孝文帝元宏、清圣祖玄烨等名帝,田单、廉颇、韩信、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名将,诸葛亮、管仲、商鞅、房玄龄、狄仁杰、耶律楚材等名相,他们哪一个不是做过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他们哪一个不是才华出众、能力超群的。只要你想做一件事,那么全宇宙都会来帮你,但在这之前你只能好好的学习,最好是一技傍身。刘邦、刘备发家时都是孤家寡人一个,最后却能开疆扩土、建国立法,因为他们懂得韬光养晦、懂得顺势而为,因为他们更懂招纳贤士、笼络人心,像刘邦收取关中时就与关中的百姓约法三章、拒绝百姓的牛肉酒食,与项羽打持久战时,还下令将战死士兵用棺木收敛再转送回家,使士兵不担心死后尸骨暴于荒野,而这对于当时底层士兵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仁慈,成功的让四方归心。而刘备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赵子龙单骑救主后摔孩子的那段,当然,在鄙人看来,那三顾茅庐也是。所以,如果你妄想成功,那么就开发自己的大脑,利用自己的智慧吧!尽管你有能力有不足的时候,就像X战警中的X教授为什么可以成为变种人的领袖一样。
智慧总在孤独中生根智慧是一种境界。
在个人的思想境界中,智慧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或淡泊或无私,或坚守或奉献,却从来不是畏惧,不是退缩,不是所谓的明哲保身,识时务者,而是在人生的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抉择,这是一种智慧;在国家民族的利益前有所取舍,亦是一种不会被时光磨损的智慧。如以身许国的文天祥、邓世昌。如为法献身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如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举行东北易帜;为结束新军阀混战,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为抗日救国,与杨虎城将军力挽狂澜,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实为“兵谏”)的张学良少帅。如为建设新兴中的中国、武装襁褓中的中国,而放弃国外高新和先进资源、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的邓稼先等老一辈科技匠人,也如南仁东等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奉献一生的现代院士。
智慧总在孤独中生根有大智慧的人是需要长时间的思考和抉择的,有大智慧的人是奈得住寂寞与孤独的,而这个思考的时间正是形成提高自我的机会。用佛家“外不动相,内不动心”来说显得太过于死板了。我们所需要的智慧,知识不是智慧,智慧是思维的结果,奠基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识基础上的智慧,是最低级的智慧,真正的大智慧是建立在灵觉基础之上的。而真正达到那一步的人总是很少,才显的智慧总是孤独的,或者说智慧在孤独中生根。回首过往,那文学泰斗、科学巨匠、思想大家,哪一个不是孤独的站在巅峰中傲视群雄,哪一个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渐行渐远。
聪明是智商,它是上帝恩赐的,是不是已经足够神圣?而智慧是情商,它甚至是上帝也不能给你的,能赋予你智慧的只有你自己。所以学习不该是墨守成规,而是去不断思考与领悟,闪耀人性的光辉,彰显人性大智慧。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韧不拔之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