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是201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一直以来我只知道它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但是没有特别强烈的欲望驱使我去了解全部剧情。
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当时看到上映时的宣传海报,心里莫名地难受,以为它是那种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不愿直面便错过了。
最近几天利用碎片化时间,分四次才看完这部电影。其中有太多细节戳中泪点,直击人心,发人深省。是一部很好哭的电影。
下面我想谈一谈我的观影感受,希望对正在看文章的呢能有所帮助。
1.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长远。
马皓文对儿子马飞的爱,正是诠释了这一点。他对儿子的爱是纯粹的,是贯穿儿子一生的。无论马飞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一想到爸爸,内心瞬间就有了力量,拥有直面生活的勇气。
2. 不迷信权威,热爱生命原本的样子。
马皓文是一个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内心充满爱的人,同时也敢与“权威”正面抗衡,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他不迷信权威,而是尊重生命最真实的样子。他是成长型思维者的代表。
3. 永远不要成为固定型思维者。
阎主任是一个典型的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他把自己塑造成“权威”,不容任何人反驳。尤其是被马皓文当着众多教委领导的面戳中他的痛点时,他一下子被激怒,“谁也否定不了我”,这句话就是固定型思维者最形象的证明。
4. 父母的嘴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马飞的妈妈总是说“咱们的儿子笨”,但不是那种嫌弃地说,而是被困在自己认知里的充满了无奈地说;而马皓文永远相信自己的儿子,“你是最棒的”“你简直是个天才”,通过语言的激励不断给予儿子力量和支持。
5. 作文如做人,贵在真。
写了那么多好作文,为什么还是写不好?
马皓文告诉儿子,“写好作文最重要的是“真”。认真地去感受这个世界吧!感受到什么,就写什么。写你相信的东西”。
鲍鹏山说,写作文之前,首先要有一个写作冲动,就是一个人对于世界给他的种种刺激的反应,即喜怒哀乐等的情感。
弘丹老师说,写作源于生活,真实的才是最有力量的。
所以,只要对生活有觉知,任何时候都可以写作;只要对这个世界足够敏感,就可以写好作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