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两篇,作者带我们熟悉了一篇文章、演说中重要构成的三要素,即论题、理由、结论。这是一种大层面上的认知。从这一篇开始,作者也终于开始了向我们阐述作为一个“批判性思维”的人应具备的一些具体素质。本文从词语入手,告诉我们该如何咬文嚼字。
原书中对此项技能的阐述皆为干货,没有废话,建议大家具体看书思考。
准确看懂文章、了解别人观点、准备反驳别人并寻找真相前,了解一些关键词和短语的确切含义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如果你找不到那些模棱两可的词语或有歧义的词语,就会对你的思考带来干扰。
如何寻找关键词和短语
为什么要寻找?
我们先随作者看一个简单例子:
旅游业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状态。旅游业可能对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但是它会给地区环境和当地居民带来危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规范旅游业。
这句话中的不明短语是哪个?是“失控”及“更多措施”。不明所以的“失控”到底怎么失控?不明所以的“更多措施”,是如何?“失控”不明便不会形成针对的“更多措施”。从而影响我们对结论及论题的判断。
再看一个关于模棱两可词语的例子:
高收入是否能带来幸福感?
这句话不明短语即是“高收入”。“高收入”指什么?有没有一个明显的划分界限?学生认为高收入可能是上班(有福报的公司...)有高福利的人。富豪认为的高收入可能就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数字了。
综上所看,很多话术很多文章夹带私货,连作者本人都解释不清,或根本没有弄清楚词语的含义,就要逼迫我们去信任他们的观点,这是不负责任的。我们一方面要认清楚那些模糊的词语,另一方面要避免自己在论证中出现意思表达不明确的情况。
什么词能称作关键词或短语?
一个词或短语越是抽象,人们就越有可能对其作出多重解读。“抽象”就是指离特定的、具体的事例特别遥远。如“平等”,就不像直接描述“同样有机会获得生活必需品”这般具体直接。
寻找这些关键词和短语的步骤
以我理解,最最重要的是,在速读结束后的精度阶段,绝对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审阅和理解!!!
具体的一些查找步骤为:第一步要用论题为线索,寻找可能存在的关键词。第二步在理由和结论中寻找关键词或短语。第三步,通过反串来判断别人怎样给特定的词或短语下不同的定义。反串就是以作者的角度、以受众的角度来通盘思考那些特定词语在不同人心里的定义。
在寻找关键词或短语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一、与作者同心,自认为了解作者的意图。二、懒,一眼而过,没有探寻抽象词的多重含义。
运用这项咬文嚼字的技能
一、一旦抓住就不放。让作者解释清楚。二、判断歧义。看到一个模糊的词,借用一句名言,要有“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种精神,让自己一定弄清楚,让作者进一步解释,不要贸然接受。三、结合语境考量歧义。要问问自己,一个词语在作者的心中和别人的心中是不是一样。比如“人权”这个词,在挪威人心中指就业权、免费医疗权和房屋居住权,而在美国人认识中,可能是指言论自由、宗教信仰、旅行及和平机会的权利。四、要认清“歧义、定义”,要善用字典及联想。一个词的定义通常有三种方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及具体标准定义。对于文中一个词的定义,要具体标准定义,越具体越好。在用字典时进行歧义剔除时,利用字典的多重定义工具,并利用语境进行判断,如果判断不明,还要借助联想。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就能认定歧义出现。
警惕歧义词的情感陷阱
一些特殊的词语,可能会被别人用来当做让你引起共鸣的手段,从而设置成陷阱。我们也知道,如果一个人的情感沦陷,就会忽视一些东西,从而让你的“批判性思维”减弱,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比如说,人们对免税这个词的反应要比减税更为积极,更多的愿意支持削减死亡税而不是遗产税。
对写作者的建议
一、要时刻警惕歧义,利用反串的手段,反复衡量自己的观点及说的每一句话,减少模糊误会,提高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二、大量阅读流行的和专业的资料,对于采用的术语要再三考证。三、要把成果与别人分享,多听别人的建议。四、研究术语在不同人中的不同定义,对于普通受众,要尽量通俗。五、要主动解释自己采用的术语,为了要说服别人,必须保证别人理解的结论和理由和你心中想的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