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孙子兵法》并没有那么神奇

《孙子兵法》并没有那么神奇

作者: 老K说事 | 来源:发表于2019-10-04 02:13 被阅读0次

          《孙子兵法》,春秋末年齐国人孙武所作,全文六千字左右,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兵书”,几乎地球上大部分语言都有译本 。当下国内靠讲授《孙子兵法》维生的就有上千人,给《孙子兵法》注解的更是数不胜数。《孙子兵法》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武林绝学,似乎谁只要参透了其中奥妙,事业就能获得质的飞跃 。各路大师也正是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将《孙子兵法》讲得玄之又玄,不但代入各种案例解剖,还演变成了诸如“孙子兵法商战思维”等理论体系 。总之,人们越觉得深奥,越显得大师专业,学识渊博!

            然而笔者以为,任何高大上的东西都不适合人们掌握,知识只有“平易近人”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将《孙子兵法》讲得太“神奇”了反倒不利于听众理解和吸收 。就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能让人安静,但如果领会不了其中的哲理,一味死记硬背只会越念越烦 。同理,《孙子兵法》也可以只是一堆废纸 。

            大部分对《孙子兵法》注解的“大师”,都或多或少掺杂了个人的阅历和感悟,撇开种种表象,尤其绝大多数人不用上战场,不用研究“阵型、武器种类、军官职位”等,《孙子兵法》其实就两个字,“变化” 。这种“变化”受道家阴阳守衡思想影响,主张没有绝对的“胜”,也没有绝对的“败”,战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变化发展的 。有人说这种“变化”是狡诈,是诡计多端,但相比《三十六计》的“借刀杀人、浑水摸鱼、反间计”等,《孙子兵法》称得上是“阳谋 ”,其特点在于顺应并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 。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孙子兵法》中有哪些“变化”!


    一、【贤庸】

            什么是最精锐的武器?答案是,人 。再充分的物资,再优越的行动方案,没有合适的人来执行都是白费力气 。能为团队创造收益的人我们称之为人才,人才又有哪些特点呢?雷厉风行吗?但这样的人往往是急性子,容易因为激进掉“坑”里,“忿速,可侮”。谨慎细心吗?但这样的人往往犹豫不决,过于在意损失而耽误好的时机,“必生,可虏”。那是意志坚定,责任心强吗?固执的人在行动顺利时能够披荆斩棘,但在举步维艰的局面里常常造成团队的特大损失,“必死,可杀”。那是温和慈祥,宽容博爱吗?脾气好的人受人爱戴,但很难带好团队,“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

            有人可能会烦了,觉得笔者完全是在强词夺理,按笔者说的就没有人才了 。非也,笔者想要强调的是,没有绝对的人才,更不要按照世俗的标准去挑选人才 。只有适合当下局势,能最有效执行行动方案的人方是人才,否则就是庸才 。一个人可能顺境时是人才,逆境时就成了庸才,也可能反过来 。


    二、【损益】

            中国有句俗话叫“不打没准备的战”,但相比准备更重要的是风险和回报的比较 。有利可图才能开展行动,“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所以开展行动之前人们往往有必要做预算 。预算做得越详细,行动方案的执行越彻底,如果只是个大概,很有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动,出现较大数额差距,使行动甚至行动主体崩盘 。并且,对风险的考虑应当优先于对回报的考虑 。回报是行动积累的结果,但风险是在行动积累的过程中发生的,行动有可能在结果没达成之前就夭折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从这个角度而言,能不冲突就实现收益是最好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就像占领一个贫穷国家,你得往这个国家派人管理,搞基建,搞安保,那还不如将这个国家化为属国,接受朝贡 。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全按照人们的预期发展,大好的局面也有可能因为突发事件变得举步维艰,而损益情况也会随之变化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当出现较大亏损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止损 。但凡心有不甘,类似股民炒股,只会无限扩大损失,造成行为主体崩盘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收益超出预期,这也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维之一“胜敌益强”。冲突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证明强弱,而是为了获得对方的资源,利用对方的资源发展自己,“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以达到滚雪球效应,不断拉开和对方的差距 。损益变化时,“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


    三、【强弱】

            蚂蚁弱小,一根手指就能致死,但若是成千上万只蚂蚁却能啃噬一头大象(非洲行军蚁)。是否数量众多就强呢?狮子捕食野牛,野牛群数量远远多于狮子,却被狮子猎杀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弱则能避之 。”名噪一时的诺基亚分解了,阿里巴巴的财富帝国从不知名的网页公司发展而来,强弱从来不是绝对的 。远古人类仅有木棍和石头,却能捕杀比自己强数倍的猛兽,靠的正是强弱转化的思维 。丛林中的野兽很强,但陷阱中的野兽很弱,将强者换一个时间、空间就成了弱者 。

          《孙子兵法》也很注重“陷阱”思维,只是这陷阱又分为看得见的以及看不见的 。“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关键在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伪装自己,让对方误判,然后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方。“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或者分裂敌方,一种“用间”(间谍),一种“以正合,以奇胜”(表面牵制敌方,背地里另辟战场,从而分化敌人在不同战场的兵力,提高胜算)。

            不但我方会制造“陷阱”,敌方也会制造,不可自恃实力强大,争执过程谨慎不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还能获得东山再起的机会 。“兵非多益,惟无武进”。如何面对强弱的变化呢?这里引出《孙子兵法》的第二个核心思维“慎战”,“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实力不如对方,可以守、可以逃,对方也拿你没辙,最主要不犯致命错误;想战胜对方,就要学会引导对方犯错,及时抓住对方的破绽 。


    四、【军心】

            巨鹿之战,项羽以不足八万的楚军大败四十万的秦军,“破釜沉舟”一词也由此来 。是当年横扫六国的秦军变软弱了吗,还是楚军一个个都受过特训?都不是 。项羽让士兵吃饱饭把所有炊具都砸了渡河与秦军作战,没有退路的楚军个个奋勇杀敌,而背靠国土的秦军却有些怠惰,最后投降了近二十万人 。这就是《孙子兵法》的第三个核心思想,“造势”,“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

            团队成员都是普通人,普通人就有顾虑或者松懈的可能,配合行动方案执行时难以全力以赴,执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遭遇风险时,其中的部分产生退却心思,随着群体的扩散慢慢有人就会放弃 。然而,当团队完全置身于风险之中,没有退路,所有成员便开始高度专注,互相配合,竭尽全力完成作战方案,爆发出平时两倍甚至更多的战力,“深则专,浅则散”。所以,为了调动成员的斗志,有必要故意塑造一种紧张态势,并隐瞒部分信息,减少成员的顾虑 。“造势”的关键在于“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行动准备阶段,团队成员几乎都不知道行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是一旦执行作战方案就高强度进行,团队成员来不及犹豫就被节奏带着走,“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

            士气除了受环境影响,也与团队的日常管理有关系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族孰练?赏罚孰明?” 其一,领导的能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军士惑也”,团队成员不认可领导的能力就不会为领导卖力,因为不相信会成功 。其二,领导是否得人心 。一方面“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另一方面,“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所谓的恩威并施,赏罚果断,公平公正 。得人心的领导所带领的团队,士气的状态有时候可以忽略环境的影响 。


    【结语】

          《孙子兵法》并不神奇,就连孙武本人也说“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大家看到局势都猜到你肯定会赢,因为双方差距悬殊,但是大部分人只知道你会赢却不知道你是如何拉开差距的 。这就是对“变化”的把控,“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武常说“兵形像水”,水的变化能够引导,能够利用,却很难阻止,关键在于适应。

    (题外话,有人说孙武因为好友伍子胥被杀抑郁而终,同样,项羽和韩信都是能征善战的人却没有好的结局,为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子兵法》并没有那么神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uj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