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看到过这幅画,年轻人喜欢把它纹在身上或者印在T恤上,机智的商人还喜欢给这幅加上一串佛珠,做成各种商品兜售给信仰佛教的年轻人。然而关于这幅画许多人不一定了解。
当然,这幅画跟佛教没有半毛钱关系,要非要跟宗教扯上关系也得是基督教。这幅画只是一副草稿,画于15世纪,作者是德国艺术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家——阿尔布雷特·丢勒。讽刺的是这幅画的成画早就丢失了,这幅草稿却流芳百世。
丢勒是谁?它是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著名画家,同时他还是个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社会名流……丢勒的头衔实在太多了,绝对是一个全方位发展的稀有人才。丢勒的性格特点很明显,他是一个勤奋、爱学习、爱赚钱的好少年,但他最显著的特点却是“自恋”。他十三岁开始就对着镜子画自己,变着角度地画,要搁在现在绝对是个朋友圈刷屏的“自拍狂魔”,但是没辙,人家长得确实帅。
丢勒自画像也许你会说这帅是帅,但为什么穿得这么“娘”。按照今天的审美标准丢勒的这身行头确实有点古怪,斑马头巾,一头金黄的长发,半裸的胸部,半透不透的外衣,还有一双别致的白手套。但据说这是当时潮人的标配,只有时尚型男才会穿成这样。如果你比较同一时代拉斐尔之类的画家,丢勒除了穿着,长相还是很“man”的。
丢勒名作《亚当与夏娃》好像扯得有点远了,我们说回《祈祷之手》。前面提到这是一幅草稿,所以我们根本没法从画里知道这是谁的手,不过关于这幅画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公元15世纪,在德国纽伦堡的一个小村子了住着一户人家,父亲是一名冶金匠,为了维持一家生计,他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为什么要工作十八个小时,这不是丧心病狂吗,因为他要养活18个孩子,对!你没看错,18个孩子!组个足球队还能剩7个替补。尽管生活窘迫逼人,然而18个孩子中却有两个爱好绘画的兄弟,他们跟早就展现出了他们绘画的天份。不过他们也了解,父亲无法在经济上供他们俩到纽伦堡艺术学院读书。两兄弟商量来商量去想出了一个办法:以掷铜板决定──胜者到艺术学院读书,另一个则到附近的矿场工作赚钱供胜者读书。当然,胜者不能忘恩负义,学成归来之后要靠画画的收入供另一个人读书。星期日早上做完礼拜,他们掷了铜板,到底是在明亮的画室里画裸女还是在漆黑的山洞里抡大锤全凭这枚硬币。
结果,弟弟胜出,去了纽伦堡艺术学院。哥哥则去了危险的矿场工作,在其弟弟上大学的时候来为弟弟提供经济支持。弟弟在艺术学院表现很突出,他的油画简直比教授的还要好。到毕业时,他的作品已经能赚不少钱了。 在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返回家乡的那一天,家人为他准备了盛宴,庆祝他学成归来。当漫长而难忘的宴席快要结束时,伴随着音乐和笑声,弟弟起身答谢敬爱的哥哥几年来对他的支持,他说:“现在轮到你了,亲爱的哥哥,我会全力支持你到纽伦堡艺术学院攻读,实现你的梦想!”
所有的目光都急切地转移到桌子的另一端,坐在那里的哥哥双泪直流,只见他垂下头,边摇头边重复说着:“不……不……”
弟弟站了起来,擦干脸颊上的泪水,看了看长桌两边他所爱的亲友们的脸,把双手移近右脸颊,说:“不,弟弟,我上不了纽伦堡艺术学院了。太迟了。看看我的双手──四年来在矿场工作,毁了我的手,关节动弹不得,现在我的手连举杯为你庆贺也不可能,何况是挥动画笔或雕刻刀呢? 不,弟弟……已经太迟了……”
你们一定猜出来了,这个弟弟就是丢勒。四百五十多年过去了,丢勒有成千上百部的杰作流传下来,他的速写、素描、水彩画、木刻、铜刻等可以在世界各地博物馆找到;然而,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却是其中的一件作品。
为了补偿哥哥所做的牺牲,表达对哥哥的敬意,一天,丢勒下了很大的工夫把哥哥合起的粗糙的双手刻了下来。他把这幅伟大的作品简单地称为“双手”,然而,全世界的人都立刻敞开心扉,瞻仰这幅杰作,把这幅爱的作品重新命名为“祈祷之手”。
好了,丢勒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如果你仍意犹未尽我在下面为你推荐了一本书。最后,下次当你看到这幅感人的作品,仔细看一下。如果你也需要这么一幅画,就让它成为你的提醒,没有人──没有人能单枪匹马地获得成功!
图书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