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宽容》写作·课后反思

《学会宽容》写作·课后反思

作者: 向青草更青处 | 来源:发表于2021-12-08 23:03 被阅读0次

    这一节课是学习写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可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材料,可供学生提炼关键的信息点,因此,学生写起来有点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对此,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其实学生是很想知道如何去写作的,也不怕去克服写作过程中苦恼。

    然而,当把例文看完,把写作角度剖析之后,交给他们去写时,得到的结果却不甚满意。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通过比较两个班里比较典型的答案:

    宽容是灯,引我们走向和谐相处之路。(107班谋生)

    宽容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给我们指明和谐与共的理论支持。(108班某生)

    可以看出:

    107班,能够掌握暗喻的修辞手法,并可以准确运用;对于宽容的理解也很到位;唯一不足,格局不够大。

    108班,能够大致理解宽容的内涵,有大的格局,宽容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上。不足在于,对于比喻修辞的理解不够,掌握不透,所以运用上就不能掌控好。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呢?

    格局不够,在于读得不多,没有开阔的视野,需要增加阅读量,增长见识(通过网络,看一些《航拍中国》等纪录片,以此来弥补知识空缺,增长见闻)。特别需要多读些,比较豪迈昂扬的诗词,以此来让自己有豁达的胸襟。

    比喻修辞掌握不透,需要把握两点:

    比喻的定义:即将一事物比喻为另一事物,为了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本体的特点。

    比喻的特点:

    1.有本体和喻体出现;

    2.本体和喻体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小红像她的妈妈。这句不属于比喻句);

    3.这两种事物之间有共同点,也即本体的性质,同时也是喻体的性质(比如:理想是火,点燃希望的灯。这里“理想”和“火”的共同点是“点燃”,所不同的是“火”点燃的是灯,而“理想”点燃的是“希望的灯”。可以说在“灯”的前面加上了具体限定,即“希望的灯”就是“理想”。

    这也是在中小学时,学生不会造比喻句的根源所在,不理解比喻是何物,更不知该如何运用。而高中生对于这些修辞的把握。不仅要知其然(知道、会用),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什么这样用),这样才算是真正地掌握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然而,作文教学,是否可以更加细致一些呢?比如,给出必要的限定或情境,引发学生更加深入而具体的思考……这是值得思考和摸索的问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宽容》写作·课后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cyx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