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游骊山,想起了“捉蒋亭”

重游骊山,想起了“捉蒋亭”

作者: 战旗报与夏夏 | 来源:发表于2021-01-26 22:08 被阅读0次

    到骊山,不知多少次了,记得第一次是1986年的春夏之交的一天,当时的西安政治学院学员队政委在去骊山的车上给大家讲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攀登骊山过程中,离烽火台还有一段距离,但感到实在太累了,不想上去了,就给自己打气,不管多累也得攀登到烽火台,看看这个戏诸侯的地方!

    这次重游,我们是搭乘新开的地铁9号线到临潼。车上人不是很多,确实方便了,用时不到40分钟。1986年我们队包了两个车,从小雁塔的校区到骊山,起码用了3个多小时。

    这次,我们从半山腰开始游览的,先看老母殿。在疫情期间,进景点时要按要求,需要“扫码”、量体温。

    大地之母女娲娘娘在骊山“炼石补天”。是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列子·汤问》“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女娲炼成五色石补好了天,拯救了人类,这是个美丽的传说。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创世纪的神,骊山老母是中国道教供奉的远古尊神,俩都是女娲氏。相传钟无艳、樊梨花、白素贞都是她的徒弟。

    西游记中,骊山老母曾出场,唐僧在黄花观被一个满身长眼睛的蜈蚣精给叮上,猴子打不过他,在逃跑的路上遇到骊山老母,老母告诉猴头去请毗蓝菩萨帮忙。

    拜见了骊山老母后,接下来就是登山。一个手艺人在那里摆摊给人剪纸,坐在那里给剪一个,10元!

    虽是冬天,但爬到烽火台也“湿透了衣襟”,气喘吁吁。

    觉得不是34年前的样子了,记得山顶上光秃秃的,现在都长满了树,还修了外墙。

    这里曾发生了多少故事啊!烽火戏诸侯,发生于西周,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该事件的起因是昏庸的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点燃了骊山烽火台。后又三番五次的点燃烽火台,只为美人一笑。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后来当敌军进攻镐京时,诸侯再也不顾烽火台的警示了。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现代人当笑话,但教训却十分深刻,在这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确实不能犯周幽王的错误,当儿戏对待。

    近代发生的一件“大事”把骊山与华夏民族的国家命运联系到了一起,那就是“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那真是震惊中外的“大事”啊!而事变的发生地就在骊山景区西部的环园五间厅。老蒋那夜翻窗逃跑,跑到了一个骊山的旮旯里躲藏起来。活捉老将的地方,后来就建了一座“捉蒋亭”。“”捉蒋亭”当时还用着,含有贬义,后改为“兵谏亭”。所以,“捉蒋亭”确实有历史意义,要不那么多人急着在哪儿照相。改成“兵谏亭”,人们的好奇心就减了不少!

    历史上的“捉蒋亭”,确实很有纪念意义。

    当时来看“捉蒋亭”人很多,为拍个照,要等好久。接下来的几年,去几次骊山,都没有到“捉蒋亭”。那几年,每年都组织武警技术学院新生到华清池、兵马俑去参观,学院要用十多辆卡车。

    后来,为了统战的需要,“捉蒋亭”就改了称谓,“兵柬亭”。说实话,“捉蒋亭”称谓确实不美气,改了好。现在要不要再去“捉蒋亭”看看?也懒得去了。大冬天,挺冷的,看得人肯定不多。

    1966年,陕西天文台在骊山脚下成立,专门从事高精度时间同步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研究工作,2001年正式更名的国家授时中心,您所熟知的北京时间也可以叫骊山时间。

    郭沫若曾赋诗:“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游骊山,想起了“捉蒋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bn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