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908309/18e2928db353d1f9.jpg)
小时候家里经济困难,穷,很多东西省吃俭用,相比于同龄人尤其是其他地区的同龄人,还是过于寒酸了点,以致于形成了内在的深切的匮乏感。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买过新书包,用的都是表哥表姐的,整个大学加读研时候一共花了8.5W块钱,有3万块还是从银行和学校贷款的。条件艰苦,让自己形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多年以后也造成了内心匮乏不配得的心理病态。至今能记得小学时候唯一一次母亲给自己买了个唯一一个自己的新文具盒,到现在都没有用,现在应该是在老家老房子的某个角落放着,上初中时候英语老师送给了自己一达打印卷子用的打印纸,比平时自己用的草稿纸好太多了,自己没舍得用,保存起来了,现在应该还是在老家放着;还有一次初中月考考得比较好,班主任老师奖励了一个比较好的写教案用的本子,上面还打着当时中学的红色奖印,那个本子上学时候自己一直没用,后来上大学就带到了陕西,然而也没有用,之后工作竟然又一路带到了深圳...终于前几年,自己“狠下决心”把它用了...想想真是挺感慨的。对于自己来说,上学时代能用上个一块钱的“水笔”都是感觉挺奢侈个事情了,好一点的笔记本都不敢用,都“供起来了”,但是工作之后,公司文印间的笔啊、笔记本啊、文件夹啊,随便用,也不用登记,以致于自己每次面对一柜子的文具都内心有一种冲动抓上一把,呵呵。
“如果你不告别内心的匮乏,难以改变后半生的命运”,我的心理辅导老师曾经这么告诉我,我深以为然。
心理学告诉我,潜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虽然自己今天已经工作好几年,已经早就不再是那个用个水笔、用个好点的本子都要精打细算的阶段了,但是自己深切的知道,在生活的某个角落,那种心底的幽幽的匮乏感还是会不经意的冒出来的。今天周末在家,又一次感受到了这点。今天在家没有出门,就收拾收拾屋子,收拾收拾最近的一些生活琐碎的事情,突然就想起来年前自己买了粘鞋的胶水,还有两双鞋开胶了,还没有处理。其实粘鞋是个琐碎的事情,自己这两双鞋其实已经处理过一次了,结果很快就又开胶。如果换做是别人,可能早就是扔了重新买一双就行了,但是自己内心里无法舍得,总觉得“鞋子挺贵的(其实也就普通的300块左右的鞋有一双是在奥特莱斯买的),扔了怪可惜的,能粘一下继续用就挺好”,所以自己宁可浪费一个小时,浪费那个精力去弄胶水,也要亲自粘鞋。按照胶水说明的步骤,先是拿砂纸磨,接着吹风机吹灰,接着费了好大劲挤压那个胶水瓶,接着再用吹风机最热风吹2分钟,之后还要按压...这个流程,自己两双鞋,5处需要粘的地方,自己就做了整整一个小时。手也是真得累啊,到后面都有点按不动了。心理也在一直纠结:"两双加一块不到600块的鞋,都穿了三五年了,之前都粘过一次了,自己费这么大劲儿至于吗?现在和女朋友吃顿饭都好几百了,自己真的就差那点买双新鞋的钱吗?...",但还是没法说服自己,就再一次感受到了内在惯性模式力量的强大。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永远都是很好的品德,但是20年前和今天,它的内涵应该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一些了。自己多年的心理折腾已经告诉自己,曾经的匮乏感导致的某些过度的谨小慎微、完美主义、囤积性的占有欲其实已经是某种病态了,自己容易“恋旧”,不舍得扔东西,本身就有点过于“分离焦虑”的影子,尤其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魄力、格局、活力才是该有的状态,然而试问自己这么多年,有吗?
是时候告别内心的匮乏感了,自己已经长大,已经可以很好的自力更生,现实的环境也不再是过去的极度贫困,过去的懂事和节省让自己以最小的成本获得当时最大的回报,但是如今自己的着力点不应该是过度的“节流”,而是应该着眼如何“开源”、如何更有格局地、更有魄力地发展自己的职业乃至将来的事业,自己谨小慎微被生活的过多的琐事和细节牵绊,大脑早已不堪重负,过去的职业发展,生活状况都是一团糟,而同龄的同学、伙伴都已经蒸蒸日上甚至一骑绝尘,难道自己还不应该清醒和有所改变吗?
“这次鞋再开胶,就果断扔了换新的,有这费劲巴拉的一个小时还不如好好提升提升工作技能,到时候找个更好的工作,到时候直接买个质量好点的鞋不就完了嘛!”,最后我心理暗暗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