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5月21日,加拿大物理学家斯罗廷为了测出铀和钚的临界质量,用两个铍半球做实验。突然,他手中的螺丝刀掉落在地,包裹钚核心的两个铍半球合在了一起,随后整个实验室内都充满了蓝色的光,紧接着球体发出热浪,眼看实验室就要成为核爆中心点。
千钧一发之际,斯罗廷冲上前去,直接用自己的双手强行将那两个合起来的铍半球给掰开。
掰开后,球体的温度快速下降,随后停止了反应。
一场巨大的核爆灾难,就这样被斯罗廷徒手给制止住了。放眼全世界,能够徒手阻止核爆的,估计也只有斯罗廷一人了。
危险解除后,斯罗廷立即用照相机记录下了实验室内,所有人员的站立位置,以此来推断出距离那枚核辐射球体的直线距离,继而算出受到的核辐射当量。
虽然斯罗廷和科学家们当时都穿了防护服,但那些只能用于常规的辐射防护,对于已经启动链式反应的核反应堆发出的辐射,那是一点作用都没有。
斯罗廷因为距离铍球体最近,且徒手接触,受到的辐射自然也是最大的。
当时,离开实验室时,他已经站立不稳,还是同事们冒着被辐射的的危险,搀扶着带他离开。
一到实验外,斯罗廷就口吐白沫,呕吐不止,紧急被送往了医院进行治疗。
只是,这次辐射非同寻常,医生也是束手无策,最终在事故发生后的第7天,斯罗廷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么,斯罗廷为什么要通过这种球体进行研究呢,他是想得出什么结论?
原来,这里涉及到了物理学界一个著名的论证问题,即自然界中的“奥克洛铀矿里”究竟是纯天然产生的,还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核反应堆”。
当众多科学家还在争论不已时,斯罗廷所在的研究所开展了实际的探测研究。
由于课题过于庞大,研究所将科学家分为了几组,每组负责攻克一个难题。
当时,斯罗廷领队的课题组,拿到的课题是“确定铀和钚的临界质量”。
因为铀和钚,都是核反应中的关键元素,了解了这二者之间的临界质量,很多有关核反应的研究难题都将迎来转机。
课题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来做实验,攻克难题了。
斯罗廷,是一位头脑灵活的年轻物理学家,他不想让自己的小组依然通过数学计算建模的方式去验证铀和钚的临界质量,他想用现实中的实验,精准地算出来,让全世界的同行都心服口服。
于是,他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实验装置,将一枚钚核心放置在试验台的中间,然后四周用两个高密度的铍半球包裹起来。
但是,如果铍半球和内核的钚核心完全接触的话,那么就会发生核反应,那是极其危险的。
所以,他用一把大螺丝刀,卡在两个铍半球中间,露出一个很大的空隙。当然,这个空隙还有个重要的用途。
接下来,斯罗廷就开始陆续往那个缝隙中添加铀,一边添加一边观察是否发生了链式反应。
发生链式反应的铀含量是没有上限的,斯罗廷的实验目的就是想找出,想要引发铍半球和钚核心的链式反应,所需要铀的最小值。有了这个最小值,铀和钚的临界质量也就测出来了。
就这样,斯罗廷每天通过螺丝刀撬开的缝隙,往里面加不同量的铀。
当发生反应时,就停止加铀,然后将两个铍半球分开,重新加铀,而铀的量总是比前一次的要少。
现在想想,这是多么危险的一个实验,稍微一不留神就会引发核爆反应。
果然,5月21日这天,由于不小心将挡在两个铍半球之间的螺丝刀掉落在地,导致半球合上,里面又充满了铀,最终引起了核反应,差一点就造成一次巨大的核爆灾难。
最终,斯罗廷通过牺牲自己,用徒手撕“原子弹”的悲壮方式,阻止了这一灾难的发生。
那么,“奥克洛铀矿”为何会被称为“史前文明核反应堆”呢?大自然的矿,有辐射不是一件很正常的现象吗?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家法国矿产公司,买下了非洲加蓬共和国的一处铀矿采购权。
可等法国人正式开采时,却发现这个在20亿年前就形成的铀矿,很明显已经被使用过,而那时候人类文明还没有出现。
最明显的就是,大自然中天然铀矿石中的含铀235量为通常都在0.72%左右,而”奥克洛铀矿“中开采出来的铀矿石中的含铀量却仅仅只有0.3%,有的甚至更低。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其余的铀235被使用了,而使用的方式只有核反应。
经过调查,在”奥克洛铀矿“中,存在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小型反应堆,他们形成的时间大约在50万年以前,直到如今很多反应堆中还在反应生成电力。
在大自然中,共有铀235和铀238两种主要的铀元素存在(铀235含量太少忽略),经过对已开采多年的全球几百处铀矿中采掘出来的铀矿石的分析,铀235和铀238所占的比例一直是固定的。
尤其是铀235,因为常用于核电站的建设,所以其含量更是被人们精准地测算到了0.72%左右,这个比例从来就没有出过错。
当然直到“奥克洛铀矿”的出现,作为核反应中必需用到的材料,铀235含量减少,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发生了核反应。
直到今天,关于“奥克洛铀矿”究竟是天然生产的,还是属于“史前文明”仍然没有定论。(来源:蓝鲸老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