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些关于晚清到民国段历史的一些掌故,有些与以前不一样的领悟,那就是做事情该从“难”处入手还是从“易”处入手这个问题。
现在看晚清这段历史,大概有这么几股势力在角逐:维护传统派,这些人对旧的文化旧的体制很是迷恋,希望这个国家按照旧的轨道走下去,他们不接受西方文化,不承认西方比我们更先进,这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应该是倭仁,我们可以称之为守旧派;维新改良派,这些人对旧的文化也很迷恋,不过他们也认识到科技的力量,这些人希望对皇权体制进行某种改良,他们的口号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派别的人物很多,比如说李鸿章,大清著名的“裱糊匠”;还有就是革命党人,他们觉得旧的皇权体制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必须把皇权体制推翻,建立新的架构,代表人物当然是孙先生。
现在回望历史,这三派的角逐结果已经很明朗,最早出局的当然是守旧派,接着就是维新派,是革命党人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清国犹如一幢旧房子,已经是岌岌可危。守旧派说不要紧,这房子已经屹立几千年了,根基很牢固四梁八柱也很结实。这些人的话立刻被其他人给否定了,因为这房子在风中摇晃着,眼见即将倒塌大家一起遭殃,所以守旧派一定是首先被否定出局。维新派说这房子得修,也真的拿出了种种维修方案,但在维修时会遇到各种困难,各种结构之间很复杂。革命党人说破房子还修个干嘛,不如推倒重建,虽然暂时会困难些,不过新房子建好之后大家就不用担心风雨。
比起重建房子而言,修房子更容易开始,也更容易被居住在房子中的人接受。不过容易的开始并不意味着有容易的过程,更不意味着结果会成功。这个有很现实的例子,那就是旧小区改造,在改造期间,睛天小区里灰濛濛的,雨天小区里全是泥浆,会给居民的生活和交通带来很多不便,所以怨声四起在所难免。如果传出工程队偷工减料的消息,那么小区居民群情激愤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也算是情有可愿。当时大清国内的维新派就面临着这相样的情况,他们依仗皇权体系进行着种种改良,这是容易开始的,一旦要改良到皇权体系本身,必然会受到反制而进行不下去。
从容易入手,最终走不下去的例子其实有很多。一个朋友做短视频,梦想着成为网红,梦想着有大量的粉丝,他选择了模仿别人的爆款视频,那个视频火他也就抄袭一个。开始时还真吸引到了一些粉丝,差不多有几千个吧。开始很容易,可走着走着就发展不下去了,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所以不会形成自己特写的粉丝群。坚持了半年之久之后,自己也不得不放弃这个赛道,他老觉得自己的运气不好,其实是自己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
相比于维新派,革命党人开始就是以推这座大厦重建新大厦为目的,虽然开始有困难,但在过程中不会存在逻辑上的不自恰,是一个从难到易的过程,只要能坚持下去,总有成功的希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