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沈阳市
你所听过和有必要知道的沈阳画家

你所听过和有必要知道的沈阳画家

作者: 崔志凯 | 来源:发表于2017-07-29 07:10 被阅读1622次

   

你所听过和有必要知道的沈阳画家

清代以前,沈阳未有名画家出现。1890年(光绪十六年)以后,山东的亓丹山,河北的邵开鼎等民间艺人先后流落到沈阳,首先在大南门内的古雅合山房、文华阁山房,文和山房等几家南纸笔墨商号挂出标价的山水、花卉、草虫和人物等中国画。此后,沈阳民间艺人张泽田的写意山水画和赵润山的花卉翎毛画也一并挂出展销。当时,较著名的画家还有刘熙春、崇华、关子衡和被誉为奉天画坛三杰的莲蒲和尚、葛月潭方丈、王少山等,当时有些官宦亦喜好舞笔染墨。同期,外地一些书画家也陆续来到沈阳,著名的有邱壑、孙万清、戴克昌、白耀堂等。这些画家的创作活动使国画艺术在沈阳日渐普及,求师者甚多。清末民初,沈阳出现了一批较有造诣的画家,有左手山水画家张之汉、花鸟画家周铁衡、山水画家邢洞川、虎画家廖经世及于莲客、于鸳寿等。从1905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沈阳画坛举办了近20次画展,建立了金石书画研究会,还先后成立了体育美术专修科、奉天公立女子美术学校、奉天美术研究专科学校、奉天省教育局立美术学校、沈阳美术研究社和辽宁美术专科学校等6所美术专科学校。其中,奉天美术研究专科学校是1923年由中共地下党员韩乐然创办的,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美术人才。

  东北沦陷后,沈阳的书画家除已故去的,幸存者不是避居他地,就是深居简出,很少以笔墨应世。只有郭德陈、白文韶、孙玉泉等人仍致力于书画研究。孙玉泉创办辽海金石书画社,广招学生,培养人才。徐延年于1931年在小河沿创办私立辽宁艺专,开学不久即因沦陷而停课。1932年,又以奉天美专的名称再度开课,聘请钱鼎、田谦根、贾英哲、白耀堂、刘辅仁、李芳圃、南琴轩等画家任教,培养出一批美术人才,有的学生成为当今美术界的知名人士。其中有成雪竹、韩广鹏、邵宇、牛奔、张启仁、高梦幻、胡庭模、王角、李寿如、赵福天等。日伪统治时期,沈阳也曾举办过几次美术展览,一些画家在强权逼迫下不得不拿出作品参展。同时还先后出版《葛月潭方丈画宝真迹》、周铁衡《半聋楼谈画》、王泽浮、张常海《恒海轩画集》、孙玉泉《锦碧轩丛画》、《孙玉泉画集》等作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统治期间,大多数画家纷纷改行,国画艺术在沈阳几乎根绝,画坛一片荒凉。为生活计,画家邢洞川不得不在街上摆摊刻字,齐瑞麟在家靠制假名人字画糊口,孙玉泉虽仍支撑着书画社,但问津者寥寥无几。

   

你所听过和有必要知道的沈阳画家

沈阳解放后,中国画喜获新生。1950年4月,沈阳市美术工作者协会成立、市总工会联合举办过3次美术展览会,与市文联和辽宁省文化局联合举办过1次国画展览会,累计展出作品1000余件。1953年,沈阳市国画研究会成立,最初隶属于市文化局,后来归属市文联。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迁到沈阳后,1953年初该校美术部扩建为东北美术专科学校,设立中国画系,这对推动沈阳市的国画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赵梦朱教授的作品《玉兰寿带》于1953年入选第一届全国美展。邢洞川、周铁衡、廖经世、张常海、杨蕴石等的山水、花鸟和虎画入选第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使沈阳中国画艺术创作产生了一次飞跃。王盛烈创作的国画《八女投江》和《坚守》于1957年参加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而举办的第一届全军美展,受到美术界的赞誉。

  1958年,在车向忱、王坤骋、徐志等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组建沈阳国画研究会。1962年改名为沈阳书画研究会,组织会员研究和交流技艺。并增设书画展览馆,展览会员的书画作品。会员最多时达到80余人。

  从解放初期到1965年,沈阳市共举办包括中国画在内的美展30余次,同时,辽宁美术出版社还先后出版了徐天许的《国画小画片集》、王盛烈的《鞍钢颂》、赵华胜等人创作的《白手起家》、王冠的《国画集锦》、赵梦朱等的《美术作品小辑》、钟质夫的《花鸟画小辑》和介凡等的《国画小辑》等画集。

  在“文化大革命”中,沈阳书画研究会及省市美术团体全部被解散,人员被下放到工厂、农村。王盛烈等一批名画家惨遭批斗,周铁衡被迫害致死。在十年动乱期间,除'大批判'漫画和宣传画外,所有美术活动,尤其是中国画的山水、花鸟画的创作,均被迫停止。从1966年到1976年,全市仅搞过一次以“大颂扬”、“大批判”为主题的美术展览。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画获得了新的发展。1978年,沈阳书画研究会和省市其它美术机构相继恢复活动,沈阳书画研究会会员发展到230人。当年5月1日,与市文联美术部在和平区文化馆联合举办大型美展,共展出200位作者的220件作品,观众达15万人次。9月,又在市政协礼堂举办大型书画技法表演,邀请王盛烈、季观之、郭西河、赵洪武等著名画家做现场表演,并展出了他们的作品。观摩者达800余人,大连、鞍山、本溪、抚顺等地也派代表参加。1979年3月,市文联与沈阳书画研究会再次联合举办大型书画展,被禁锢多年的山水画和花鸟画,重新与群众见面。1980年沈阳市美术家协会成立,为使专业和业余美术作者发挥创作才能,先后成立各画种研究会,其中中国画研究会成立较早,人员最多。1985年,沈阳中国画创作队伍已达300余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3倍。

  在前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沈阳没有获奖作品,参展作品也很少。在1980年第五届全国美展中,沈阳中国画的入展数量略有增加。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沈阳入展的中国画作品增至30余件,王盛烈的《家乡的孩子》、宋雨桂、冯大中合作的《苏醒》分获银牌奖,5幅作品获优秀作品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和社会多渠道的培养,沈阳市涌现出一大批青年中国画创作人才。其中有在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三等奖的马书林和获1982年沈阳市青年作者奖的残疾青年傅军等。从1979年至1985年,王盛烈、钟质夫、朱鸣冈、郭西河、赵洪武、赵华胜、曹光、宋雨桂、郑伯劲、亓官良、王成林等人的数百件中国画作品,被国家选送到日本、圭亚那、法国、印度、联邦德国、扎伊尔、新加坡、朝鲜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这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沈阳市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发展,也提高了沈阳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油画> 油画在'五四'运动以后传入中国。1925年前后,奉天美术专科学校在沈阳开设油画课,由赴法留学生孙禹珊及从上海聘来的钱鼎任教,使用石膏几何体和石膏人物头像教学,用木炭条画素描。当时的油画作品,包括参加展览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临摹和写生的风景、静物和人物肖像。在日伪时期,王角的油画曾获省美展特选奖,作品内容也是写生风景。还有钱鼎的一本《澹庐画集》在沈阳出版。除此以外,油画作为商品从未在沈阳出现过。

  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油画受到沈阳人民的欢迎和喜爱。1953年,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今鲁迅美术学院)开设油画系,培养出一批油画创作专业人才,促进了沈阳市的油画创作。1955年,王盛烈创作的油画《阅读》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任梦璋的油画《技术协作》参加第三届全国美展。在1980年第五届全国美展中,沈阳入展油画作品猛增,其中沈加蔚的《红岩》获二等奖,王百顺、林震合作的《无题》获三等奖。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沈阳市获优秀作品奖的油画有16件,其中薛雁群创作的《老师》获银牌奖,宋惠民创作的《曹雪芹》和韦尔申创作的《我的冬天》获铜牌奖。在这些获奖作品中,中青年画家的作品数量占明显优势,他们的作品笔法娴熟,立意新颖。在1975年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中,沈阳青年画家黄来铎创作的《试船》获得同行的好评。到1981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时,沈阳入展作品达8件,其中宫立龙的《路》和齐程翔的《毁约》同获三等奖。到1985年底,市油画研究组有组员50余人,省油画研究会会员达130余人。这支油画创作队伍不仅繁荣和发展了沈阳的美术事业,而且使油画愈来愈为广大群众所喜好。油画现在不仅是机关、学校、宾馆、商店等部门的艺术装饰品,而且也进入了城市和农村的普通家庭。

  1978年后,沈阳有宋惠民、许荣初、贲庆余、广廷勃、李树基、沈加蔚、李秉刚等许多画家的作品被国家选送到日本、法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水粉画•水彩画> 1935年前,在沈阳只有日本人使用水粉颜料绘制电影宣传画和其它商业广告。中国人的广告只用墨笔书写或用单色颜料绘制。1935年,中国人张福中首次用水粉颜料为沈阳会仙电影院绘制彩色电影广告。随后,水粉画逐渐用于商业橱窗和看板广告。1936年,丁夫恒用水粉涂料为好莱坞照像馆绘制广告橱窗,在当时影响很大。以后,张四维等一些画家相继开设20多家美术社,应用水粉画从事广告和橱窗设计。从此,一些宣传画也以水粉画的形式陆续出现。

  解放后,这个画种得到迅速发展,商业广告大量应用水粉画和水彩画。为配合各时期政治宣传,辽宁美术出版社等一些部门的专业创作人中,创作出版大量的宣传画。1950年到1954年,在沈阳市举办的三次美术作品展览中,有大量的水粉画和水彩画参展,其中宣传画和舞台美术设计占有很大比重,作者多集中在辽宁省美术工作室(今辽宁美术出版社前身)、东北美术专科学校(今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师范学院、沈阳市第一师范学校、辽宁艺术剧院和沈阳市美术服务部等部门。1956年,水粉画家乌密风率鲁迅美术学院师生参加北京农业展览馆、火车站和中国美术馆的装饰设计工作。1959年,她又为香港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活动创作装饰画。1960年,她再次组织鲁迅美术学院师生为人民大会堂辽宁厅搞室内装饰设计。当时,她的水粉画《牡丹》、《水仙》、《扁竹莲》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她的《水粉画小辑》、《花卉图案集》和《乌密风画集》等作品。

  1949年至1965年,沈阳市除在多次综合美展中展出水粉、水彩画外,还在1959年和1961年举办了“画先进颂革新美术作品展”、“增产节约宣传画展”和“商标商品装潢展览”等专门水粉画、水彩画种的美展。1964年,杭鸣时的水粉画《工业的粮食》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

  从1951年至1965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阳作者的水粉宣传画有83种,而从1966年至1976年出版的只有7种。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水粉、水彩画的创作和其他画种一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沈阳市的水粉画创作活动得到新的发展。1980年市美协成立后,组办以水粉画为主的封面设计和插图艺术展览、电影宣传画展,检阅了沈阳水粉画创作队伍。为了推动和发展水粉画创作,1981年市美协组建水粉画研究会,到1985年会员达60余人。同时,省市轻工系统的工艺美术学校和沈阳市广告协会相继成立,促进了沈阳市的水粉画创作。198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正式承认电影宣传画为美术创作画种之一,同时举办第一届全国电影宣传画作品展。在这次展览中,沈阳邓庆铭的《幽灵》获一等奖,秦永春的《天云山传奇》和《蝙蝠》获二等奖,金秀峰的《雾都茫茫》获三等奖。此后,在辽宁省电影宣传画展和全国十一城市电影宣传画联展中,沈阳有大批作品参展并获奖。在1982年第一届全国广告装潢设计展览会上,安迪的《孔雀牌电子钟》、王亚非的《东北三省包装装潢设计展览》、姚宁的《中国图书中心》、刘桦的《玉泉曲酒》、谭成荫的《雪花牌儿童绒帽》、关嵩茂、张宝树合作的《鹿鞭酒》和张宝树的《陈酿》等7件获优秀作品奖。在这些获奖人中,青年作者占绝大多数。

  在1983年全国宣传画展览会中,沈阳作者赵敏、张振华、费长富等人合作的《学习张海迪把一切献给人民》和李崇令创作的《祖国,我在岗位上》荣获一等奖,晁德仁的《保护环境卫生,制止空气污染》获二等奖,晁德仁的另一幅作品《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优秀作品奖。

  水彩画在沈阳的发展较水粉画迟缓,而且没有专门水彩画作者。沈阳水彩画创作主要是用于书刊封面设计,很多美术工作者参加了这项创作工作,为沈阳地区出版的图书增添了光彩。1986年,全国水粉、水彩画展览在杭州举办,沈阳宋彬的《船》和《秋雨过后》两幅水彩画作品入选。

  <版画> 从清末至抗日战争胜利前,沈阳印书局出版书籍的插图多为木刻版画,可见版画艺术及制作在沈阳已有较长的历史。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画报社和东北文工团在沈阳、大连等地多次举办木刻展览会,古元创作的大量版画发表在《东北画报》和《东北日报》上,引起广大群众对版画的浓厚兴趣,使木刻版画在沈阳扎下根基并逐年发展。石版画亦呈发展趋势。沈阳解放前,套色木刻版画已较为普及,古元的作品《人桥》,倍受群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版画家愈加成熟,后起之秀不断涌现。1953年,东北美术专科学校设立版画系,为沈阳及整个东北地区培养出大批版画作者,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此时业余作者的作品也日益增多。在版画样式方面,木刻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以及丝网版画等,都得到发展;在题材和风格上,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特别是石版画,较解放前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版画展览会中,沈阳仅有老画家朱鸣冈的《宪法草案公布了》和《天下无难事》两幅作品入选。到1956年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时,沈阳入选作品竟达10件之多,基本上都是石版画,在全国已具有明显优势。青年画家路坦的《高玉宝》插图和《孟泰肖像》,博得版画艺术界的好评。在1958年第三届全国版画展览会中,沈阳参展作品的作者多为后起之秀。为了巩固和发展版画创作队伍,1959年3月,老版画家张望与路坦等青年版画家共同创建辽宁版画研究会,在《辽宁画报》上开辟专栏,刊发版画作品,并在省内多次举办版画展,其中优秀作品多次选送全国版画展和其它综合美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老版画家被迫中断了创作活动,只有极少数青年作者,搞了几件以所?quot;大批判'为内容的作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沈阳版画艺术创作的数量大量增加,质量迅速提高。在1980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中,女作者王兰的《上学》获三等奖;在同年第五届全国美展中,纪清和的《杨靖宇将军》获三等奖;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姜琳、刘伟钦、黄安石等人合作的《金色的小岛――宝贝》获优秀作品奖;在1986年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中,青年版画作者万兴泉的纸版画《水云》又获优秀作品奖。

  沈阳市美术家协会为了更有效地推动版画艺术创作,于1981年成立沈阳市版画研究会(有会员30人),并于同年举办了沈阳市首届《劳动与美》版画展,展出作品139件。

  <年画> 明末清初,木版雕刻印制的民间年画即在沈阳出现。至民国时期,上海印刷的'月份牌'年画和广告年画传入沈阳。当时沈阳尚无年画作者,直到解放前夕,沈阳也很少有自己创作、印制的彩色年画。

解放后,东北画报社培养了一批年画作者,年画出版逐年增多。从1951年到1965年,仅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阳作者创作的年画就有171种,其中不包括图片、年历和挂历。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辽宁美术出版社被“砸烂”,画家们被赶到农村“插队落户”。整整十年,沈阳只出版了少量的“样板戏'、“大批判”及“大颂扬”为内容的年画。

  1978年后,年画艺术得到新生。沈阳的年画创作不但在艺术上继承了传统年画浓郁的民族特色,如《连年有余》、《五谷丰登》、《鲤鱼跳龙门》、《龙凤呈祥》等,而且反映了劳动致富、移风易俗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内容。

  1982年8月,辽宁省年画学会在沈阳成立以后,多次组织会员外出考察学习,深入生活,同时又组办年画学习班,开展学术研究,使创作水平日益提高。1982年,张洪赞创作的《阖家欢》、刘喜春创作的《嬉鱼》和冯国琳创作的《花为媒》3件年画作品获辽宁省出版局优秀书画二等奖。1983年,李林祥、张秀时合作的《人民功臣》和申申的《樱花时节》获省出版局优秀书画一等奖,赵敏的《春辉花盛开》获二等奖,竹均琪的《婆媳乐》、林震的《幸福满门》、林祥、治镇、常富、秀时等合作的《八大锤大闹朱仙镇》以及林英珊的《祝寿图》获三等奖。在1984年全国第三届年画评比中,沈阳有13件作品获奖,其中李林祥、张秀时、王百顺合作的《立功喜报传回家》及王百顺、刘吉原、竹均琪、曹淑勤、张振华等人合作的《同欢共乐》3件作品获二等奖,另外还有10件作品获三等奖。在这些获奖作品中,

  《人民功臣》被国家收藏,获三等奖的《赞美》又获辽宁省最高印数奖。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刘吉原创作的年画《金凤》获优秀作品奖,并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1949年至1986年,沈阳作者仅在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年画即达480余种,其中1979年后的作品占64%。

  

你所听过和有必要知道的沈阳画家

<连环画> 沈阳市连环画创作是在解放后才开始的。东北画报社迁至沈阳后,赵文贤、冯国琳、王弘力、申申、景启民、刘宝印、张宇、李梗、徐恩等一批画家即进行连环画创作。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成立后,创作队伍更加壮大。从1952年起,东北画报社出版了大量连环画作品。1954年,出版的作品开始署作者的名字。此后作品逐年增多,至1958年形成高潮。当年仅辽宁美术出版社即出版沈阳画家的连环画作品51种。从新中国建立到1965年,沈阳作者共创作出版作品近300种(不包括在外地出版的作品)。在1963年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比中,王绪阳、贲庆余创作的《我要读书》获绘画一等奖,徐思的《51号兵站》获绘画二等奖。在这次评比中,沈阳还有5件作品获三等奖。其中赵洪武创作的《八百鞭子》被译成日、法、英等6种文字向国外发行。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沈阳的连环画创作活动遭到中断,很多有成就的画家连同其优秀作品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批判,被赶到农村或调离美术工作岗位。

  粉碎“四人帮”后,连环画重获新生。在1981年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比中,沈阳许荣初、许勇、顾莲塘、王义胜合作的《白求恩在中国》及王弘力创作的《十五贯》同获绘画一等奖,杜连仁的《谁之罪》、赵华胜、王启录合作的《伟大的历程》同获绘画二等奖。1984年,在入展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作品中,尤劲东创作的《人到中年》获金牌奖,许勇、顾莲塘、赵奇创作的《嘎达梅林》获银牌奖。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比中,赵华胜的《赵一曼》、赵洪武的《棒槌姑娘》获绘画二等奖,还有1件作品获三等奖。1978年到1985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沈阳作者新创作的连环画200余种。

  1986年12月,辽宁省连环画研究会在沈阳成立,其中沈阳有120名连环画创作人员入会。

  <漫画> 清末沈阳始见漫画。当时,《盛京时报》等报刊开始刊登少量的漫画,多出于美编之手,只能算是'漫画雏型'。至解放前,沈阳未有专职漫画家。

  解放后,东北画报社和东北日报社迁入沈阳,华君武等老一辈漫画家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近500幅,均发表在《东北画报》和《东北日报》上。当时,文化部门曾组办漫画学习班,培训一批漫画创作人才。周立就是其中造诣较深的画家之一。他从1953年到1957年发表了大量作品,1956年创作的《难上九重天,往返两三年》曾获辽宁省青年美术作品比赛一等奖。

  沈阳市虽无专职漫画家,但大批业余作者却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尤其在1980年、1981年沈阳市漫画研究会(会员60人)、辽宁省漫画学会相继成立后,沈阳市漫画创作更加活跃。1981年和1983年,沈阳市漫画研究会两次举办“花与剌”漫画展览,并多次与外省市合办漫画联展,不仅使沈阳作者的创作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扩大了沈阳漫画作品在省内外的影响。在1982年全国漫画展览中,刘秉亮创作的《饱人缺粮》获佳作奖。1983年,周立的《漫画四则》在全国漫画展览中获二等奖。1984年,在广州举办的《足球报》金章赛中,王力加的《只好竖起来》与莫非、张书庆合作的《为狂想足球迷设计的……》、《国家队集训》同获优秀奖。同年,刘秉亮的《并非出土文物》获沈阳市政府文艺创作奖。

  进入80年代之后,沈阳漫画创作队伍日益壮大。和平、铁西、沈河等区漫画协会先后成立。至1986年底,沈阳市经常从事漫画创作活动的已达200人左右。

  总之,解放后,各画种在沈阳均有长足进步,都有在全国获奖的优秀作品,并成长起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画家。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美术创作多受政治形势影响,创作题材与形式、风格等均受到很大限制。1958年'大跃进'时期,沈阳画坛上出现大量《攀上月亮收割忙》、《白米要到天上收》等带有明显浮夸气味的作品。1962年后,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的影响下,多数作品均以“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为主题,内容、形式均出现严重雷同化的倾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美术完全成为政治附庸品,其作品内容除“大颂扬”外就是“大批判”。这种状况一直持续10年之久。

  粉碎“四人帮”以后,沈阳市画坛焕发青春。从1978年到1986年,共举办美展近80次,组织作品参加省美展47次,参加全国性美展32次,参加国际美展达10次。在此期间,沈阳共获国家级奖励157件,其中一等奖11件,二等奖30件,三等奖22件,优秀佳作奖45件,表彰1件。

  沈阳市儿童美术创作活动十分活跃,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在1985年芬兰第六届国际儿童画展中,林玲玲的水粉画《老虎滩》和张东的水粉画《风景》获铜牌奖;同年,在日本中日书画作品展览中,牛晓丹的国画《快乐的童年》获银牌奖,尚有宋强、李雪松、吴凡及王志宇4人的作品获铜牌奖;在1986年日本神奈川国际儿童画展中,曹军的《小院》获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理事长特别奖,郭小强的《晚会》获日本国际联合会会长特别奖,秦岭画的《盛夏》获日本YMCA同盟特别奖;在当年国际和平年北京国际儿童绘画展览中,胡文光的《包饺子》获优秀作品奖。另外,在1982年至1986年历届全国少儿美展中,先后有张船的蜡笔画《她上学了》获优秀作品奖,夏芳的蜡笔画《真快乐》获金牌奖,张春红的国画《我的同学》获银牌奖,刘永军画的《菜场》获铜牌奖。

转自:听鹤轩的博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所听过和有必要知道的沈阳画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dsq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