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研究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要开展问题化学习的研究?
1.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
2.有价值、有逻辑的问题才能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3.问题化学习的目的是通过教师问题化的“教”,最终让学生学会问题化的“学”,也就是让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主动解决问题。
【明确自身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具备构建问题系统的能力?
从备课及课堂观察看,我们大多数的课堂仍然在低水平思维状态徘徊,无效问题、低效问题仍然存在,问题逻辑关系混乱也相当常见。
过去两年,我们经历了“课标再学习——课时教学目标确立”的学习和训练,基本上能写出规范、明确的课时目标,这学期进行了学期课程纲要、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学习和实践。
理解课标的意义——整体把握学科的核心价值、学段的教学目标、学段(年级)之间关联。
编写课程纲要的意义——完整地呈现一个学期所教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整体把握一个学期课程目标和内容,理清各个知识块间的逻辑关系。
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的意义——把一册书分成几个“单元(或模块)”(可以根据主题对教材内容顺序进行调整或补充),对每个单元进行完整、综合的教学设计,体现主题相关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课时备课的意义——学科教学的具体实施规划,40分钟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后保障。
因此,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经历了“理解课标(宏观视角)——编写学期·课程纲要、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中观视角)——课时备课(微观视角)”的备课过程。
有了这样的研究基础,我们下一阶段可以进行问题化学习的研究。我们将带着明确而清晰的教学目标、完整而有意义的问题系统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学生从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发展,以高效的课堂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明确问题的本质】我们怎样构建一个优质的问题系统?
从已经提交的作业看,普遍对“问题”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大部分教师将课堂提问当成问题,这只是比较狭义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学科的核心价值缺少深度思考、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实际教学中仍然会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结果很难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目前主要纠正三个问题:
(一)核心问题只需一个
无论是针对单元、课时、教学片断,在一个问题系统中,核心问题只能有一个。
图1
如图1,这是一个错误的表述方法,这个核心问题可以是“怎样计算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围绕这个核心问题,产生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集,也就是问题系统。
(二)“问题”须是学科问题
问题系统的产生和设计是以“学科问题为基础、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师问题为引导”的三位一体的思考起点,所产生的问题首先是学科问题,而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或学习方法等。
例如:“如何引导学生在善于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这不是学科问题,而是教师对教学的思考。
之所以建立问题系统,是为了让学生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理顺关系和思路,用问题系统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三)“问题”与“提问”混淆
从提交的作业看,有部分教师(语文、英语、美术学科普遍)混淆了“学科问题”和“课堂提问”。
如图2所示,这是一个具体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讲解,而不是关于“怎样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系统构建。该问题链中的问题属于师生对话中“教师提问”的内容。
图2
【改进建议】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结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按“三位一体”的思路,确定完成该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按问题之间的联系选择适当的形式,整理成问题系统。
图3 王向华老师的问题系统设计
如图4所示,问题过于零散,缺少结构性和学科特点。建议对照图5进一步思考。
图4
图5 修改后的问题系统设计
【参考范例】以下苗永青、周海燕两位教师的问题系统设计可供大家学习。
(苗永青)
(周海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