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了第一篇文章,除了发给了老公看看,没有转发没有传播没有做任何增加阅读量的操作。我只希望这是个能让灵魂成长的伊甸园,是陌上的一簇花,经历风吹日晒、雨打雪霜的洗礼,还能繁茂的自然生长。耕耘一片可以畅所欲言的富足之地,一块可以天马行空的独处空间,哪怕只是自己和自己说说话,都是极好的。
毕竟现在能说真话的地方越来越少。我们被自己的人设捆绑得束手束脚,即使是在日常社交平台依然没有“言论”自由。
比如朋友圈越来越成为不能说真话的地方,毕竟林子大了,什么神都有。同事的微信可以不加,领导的微信可以不加吗?推销员的微信可以不加,客户的微信可以不加吗?邻居的微信可以不加,家人的微信可以不加吗?难道每发一个动态都要分组吗?生活本已经令人疲惫不堪了,发发朋友圈初衷就是减减压,最后却是一气呵成打了一串文字后,眼前浮现出各位父老乡亲们看到后质问的眼神,想到懒于应付去回答一串串的“我没事”,再翻翻复杂的分组,就又默默删除了所有最真实的文字。
慢慢的,我们在朋友圈里我们变成了一个被编辑出来的角色,一个被打造出的畸形人设。看看那个被画出来的人,只能晒着人造的阳光和扭曲的幸福,而见不得光的坏心情却始终得不到安放。有人说,你可以不发啊,是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关闭朋友圈,不听不看。但是对于我们这种靠分享朋友圈赚钱吃饭的人,不发就意味着事业的阻断,人设的崩塌,合作伙伴的质疑……
微型公众人物的朋友圈有多尴尬,你懂吗?
于是我们发现,越是半生不熟的朋友越容易听到真心话,倾诉起来越是没有压力。社交媒体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背负着被曝光、被窥探、被揣测的被害者心理。闭嘴不说意味着情绪没有及时的出口,勇敢表达意味着又要做那个蹩脚的“完美又可爱”的自己。进退两难的时候,难道只能站在原地吗?
曾几何时,我又开了私人号,试图把工作和个人分开。可社交媒体里的生意人设是必须融入生活的,一个只会发广告的机器是会被大家嫌弃的,人的精力又是那么有限的,奔波在两个号之间连吐槽的力气都没有了。
被“做自己”和“画自己”这两件事折磨得疲惫不堪也真的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了!做个有缺点有喜怒哀乐的人他不香吗?其实最大的问题不在平台,在自己的选择和梳理。
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对并多用几个平台,供养每一个不同的自己。你认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