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莲老师定居海外,与我不曾谋面,成为微友亦仅数月,我是一个初级习作者,而王老师作为改开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业余写作很多年,乃是我郊仿学习之榜样。
即使是微友,我与王老师亦完全没有交流,只是微信朋友圈对彼此完全开放。
绝不曾想过,今年一月中旬的某一日,王老师突然将此文转发给我,我读后既惊且惧:一是因为惊讶于王老师的才思,仅以我朋友圈平时随意发的有感而发的一些碎片化的文字与图片,竟然写成了一篇佳作,二是我惶恐于文中所描述的“我”写得太好了,拔的太高了,我完全不够格,何德何能让自己成为别人文中赞扬的主人公?
我实在是羞于转发此文,因为在外人看来涉嫌吹捧我,但是王老师说,她也是一粒苔花,世间许许多多热爱生活努力打拼的平凡人,也是苔花,我便无语了—作者的立意与出发点是为了万千如你我一般平凡的“苔花”鼓与呼,我又觉得值得转发分享。
只是你可以把文中的那个人名不必想象成我,想象成张三李四赵五王小二便行。
对于前途,我既忧且惧,因为未来是充满了变数的,我也不知我的未来是不是梦,即便在我已然不惑的这个年龄。
不过我对自己尚有一点清醒的认识,那便是我还不是一个“寡廉鲜耻”、“见利忘义”的人;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世界抱以温情、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那个我。
—卫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