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王瀚
我们可以将杜甫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零岁至35岁是读书和漫游时期;36岁至44岁是困居长安时期;45岁至48岁是陷贼和当官时期;48岁至58岁是西南漂泊时期。杜甫59岁去世。贯穿他一生的就是他的梦想和他的忧国忧民。
首先是他的读书和漫游时期。他基本都是在阅读儒家书籍,因为他家的环境是官僚后代,所以更倾向于儒家的,而且当杜甫长大了以后,也开始想报效国家,有赞为证:“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想报效国家就必须用到儒家。这个时期也可以看出他特别的轻狂,觉得自己特别牛的那种感觉。就如杜甫自己的诗所写“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而且他也的确像他自己所说的特别厉害:“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于是他去参加了一场考试,虽然他没有考中,可是还是信心满满。因为这只是小牛试刀,他知道自己还有更多的时间。有赞为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且杜甫的审美观也与整个唐朝不同,他是以瘦为美的,不是饿的没力气,那种干巴巴的瘦,而是健壮。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小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这是无人可挡,所向披靡的“廋马”啊!那么,他想怎么报效国家呢?或者说他的志向是什么呢?从他自己的诗中也可以看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梦想不仅是要让时代变得更加辉煌,而且还要求皇帝能够像上古年间神话中的贤君尧舜一样!
杜甫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他奔往长安赶考,想当帝王师,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杜甫没想到唐朝发生了“政变”,丞相从张九龄变成了李林甫。要知道李林甫也是很有政治头脑的,可是他是个大奸臣,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所以把那些反对他的人全都一一铲除,换成了自己这一派的人。杜甫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我觉得不能!第一,杜甫不是他这一派的人;第二 ,杜甫与李林甫的政治路线也不一样啊,也许李林甫就是想让自己荣华富贵一生,而杜甫却想让唐朝变得更加盛大、繁荣。李林甫是为一己之私利,杜甫却是想造福于民。自古以来忠奸难并立,水火不同炉。结果杜甫的确没有考上,可问题是他的梦想没有实现呀!怎么办?只能凉拌。现在是奸臣当政,没办法,只能感慨“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虽然只能凉拌,可是杜甫还是不甘呀!那么就继续在京城泡着吧,万一能得到什么机会呢?于是杜甫就开始在京城“泡蘑菇”,(这种泡蘑菇可不是那种闲暇无事那种悠然自得的泡蘑菇,这种泡蘑菇是出于自己梦想的不甘,更不是那种悠闲自得而是很惆怅的。)杜甫想尽了一切办法,让他在京城泡得更久一些,或者说想在京城完成自己的梦想,于是他“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结果一泡泡了13年:"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结果还是一事无成!有人说过程更重要,结果不重要。可是在这里却用不到了。要是他没有结果,杜甫该如何完成自己致君尧舜上的梦想呢?在这期间他不止是找机会,也了解到了民间的痛苦。在他不停的着急,或者找机会的时候,找着找着丞相又换了,从李林甫换成了杨国忠。完喽,这可是真完喽!你说李林甫至少还有点儿政治头脑,杨国忠呢?大山疙瘩!就是那种小混混儿,啥都不会,借着他的堂妹杨玉环的势力,一手遮天。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民间故事:讲的是当朝的唐明皇和一位神仙是朋友,一天喝醉了酒,与神仙去月宫看看嫦娥,看到嫦娥后,借着酒劲儿写了一首诗,大概意思为:世人都说嫦娥长得好看,我一看却觉得一般。要是她真的长得那么好看,为什么不敢出了广寒?嫦娥听了很气愤,于是变成了杨玉环下界捣乱。虽然这只是民间故事,可是杨玉环还真是够会搞捣乱的,或者说他哥哥杨国忠更会捣乱,弄的朝野上下乌烟瘴气,有赞为证(赞的反义词,应该是有贬为证——《丽人行》):“炙手可热世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而且杜甫看到的不仅是杨国忠的弄权,还有因为朝廷的混乱所带来的民间怨声冲天,(武将为了提高自己的官职,必须得发动战争,刚好有奸贼当道,一打仗就搞得老百姓生活不得安宁。)有诗为证:“车玲玲,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生直上干云霄。”杜甫在长安看到了老百姓的痛苦,而且自己也当不上官,是又忧又愁。他知道自己如果接着泡蘑菇也不是办法,于是"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起入蓝田山。″但是没想到,杜甫还没来得及走,就发生了天大意外。
杜甫就这样进入了他生命的第三个阶段,陷贼时期和为官时期。有人可能要问了,杜甫一个好好大活人怎么能陷入盗贼之中呢?这就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杜甫正打算离开长安的时候,反贼安禄山攻破了长安,杜甫不幸被捉拿了,做了俘虏。可是杜甫还是为国家社稷哟,他还是特别关心朝廷(李亨成为了皇帝),结果当听说朝廷打了败仗的时候,杜甫特别忧伤。“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结果在一个城春草木深的时刻,杜甫逃走了,可是杜甫居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去找皇帝了。“朝廷敏生还,亲故伤老丑。”正如杜甫自己所写,皇帝很高兴他回来了,于是给了他一个七品官左拾遗。可是好景不长,杜甫当这个小官没有两天,就差不多被免职了。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救了现在的大丞相(房琯),丞相被罢官的原因是皇帝认为这个大丞相总是打败仗,一见杜甫来求情,皇帝更不高兴了,他可能认为杜甫也希望国家打败仗。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杜甫出的主意皇帝并不满意,因为杜甫是儒家学士,提出的建议基本都是对于皇帝品德的要求,而不能解决现在的实际问题,所以皇帝也不怎么看得上他。(中间插一句,我认为当好官窍在法家和儒家之间找到平衡,记得实用,而且也不能损失道德。)这两个原因让皇帝做了决定,虽然没有真正把杜甫的官给罢掉,却让杜甫回家探亲。这其实引申义就表示皇帝已经看不上杜甫了。可咱们都知道杜甫还是特别关心国家的,或者说杜甫关心国家比关心自己的家都更厉害。所以回了家只是稍稍欢乐里一会儿,又开始忧国起来。特别是看到父老乡亲来与他喝酒的时候,也开始忧民了。探望家人的日期过了,杜甫又回到了朝廷。可是在朝廷又没待多久,被贬值了,皇帝派杜浦去华州当一个小官,大概是八品左右。在去华洲的路上,杜甫见到了自己的老朋友韦八处士,欢庆一阵之后,他又不那么高兴了,因为“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在华州,杜甫也没干多久,最后干脆辞官去了成都。
在成都,杜甫得到了暂时的安宁“树南树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他在成都还去拜访了蜀相祠堂。也就是三国诸葛亮的祠堂。他在那里不仅是为诸葛亮而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把自己也比喻成了诸葛亮。特别是杜甫也希望自己有像刘备一样的君王,可以三顾茅庐把自己请出来。可是,这太遥远了。就这样看似很平静地,杜甫度过了一段时间。可是,咱们也知道,杜甫不是那种习惯于安宁的人的,不久,他又开始愁了起来。他愁自己虽然有一个梦想,可是梦想却实现不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是他太老了,还有病魔缠身,“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就在这时传来了一声喜讯:官军收复了河南与河北!杜甫与自己的妻子都开心的快要笑哭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可是没想到过了不久,杜甫的顶梁柱倒塌了!杜甫为什么会来到成都呢?是因为他的一个好朋友。可现在他这个好朋友死了。杜甫只好再接着上路了,他本来想去洛阳,“便下襄阳向洛阳。″可是因那一边还是有战乱的,所以他朝反方向行走,本来应该朝北走,却往南走了起来。其实杜甫也有点茫然了,他觉得自己就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现在的成名是因为他的文章,可是杜甫认为自己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成名,而应该是自己梦想的实现,特别是现在"戎马关山北″,正在打仗,可是自己这么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却什么也做不了!最后,杜甫一路漂泊到了湖南,在一条小船上去世了。
杜甫一生都想报效国家,可到生命最后那一刻也没有完成。从最开始的惆怅到最后的忧愁,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忧愁是慢慢加深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他忧和愁的本质是没有变的,可是最后他的时间不够了。你说他在青年忧,在中年忧,他至少也知道自己还是有时间的,就算梦想暂时实现不了,继续努力,也许还会有机会!可是在江南漂泊的时候,他太老了,疾病缠身,谁知道哪天就死了呢?这使得他最后的忧愁越来越深,越来越浓,深得不见底,浓得化不开!不过,虽然杜甫的“济世梦”是个悲剧,可是他的精神和他写下的诗歌却是中华文明的一座高峰。就如我爸所讲,这何尝不是我们后人的幸运呢!每个时代肯定都有好多人在忧愁,可是他们留下了什么呢?他们只能像一粒沙,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而杜甫却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那些渴望被照亮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