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工作中看诊的患者大部分是小朋友,发现在看诊过程中家长的态度也能侧面反应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我细细想了一下,大致分为一下几类:
焦虑型
这部分家长每次带孩子过来都是风风火火的。或是对于医生的方案有着深深的疑虑,比如不同意拍片,又比如要医生按他的想法去实施治疗等等。这部分家长沟通的阻力往往很大,同时在出现术后反应时候,家长质疑也会非常多。在诊疗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喜欢喋喋不休,看到一些自认为不当的行为,容易扩大化,在我认为其实可以忽略。比如突然看到孩子的手指去触碰嘴唇,非得让孩子起来把手洗干净。其实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大可不必。又或者当着在场其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成绩不良习惯等等。上述情况其实还是很柔和的,有少部分长,孩子在诊疗过程中,或吼叫甚至有生气动手打孩子以期望能够震慑住孩子让其配合治疗。
松弛型
这部分是最容易沟通,开展工作最顺利的群体。这些家长每次过来都是慢慢悠悠面带微笑。孩子每次来也是开开心心的。在诊疗的过程当中,一般非常安静,偶尔出现一些孩子因为害怕不大想配合时,家长会在旁边轻声鼓励。我发现这部分孩子的独立性也会相对强一些,孩子往往会主动跟医生进行沟通。
以身作则型
这个应该是上面松弛型的升级版本了。这段时间连续接诊了几个三岁多一点的孩子。每次接诊都会花很长的时间与家长沟通。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配合治疗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需要家长理解如果孩子不配合,是否能否介绍特殊的方式。没想到的是这段时间竟然非常顺利,每个小朋友都非常地乖。我发现了一个有趣地现象,就是这些家长有个特点就是,能做医生之前做不了地工作。比如有家长会提前跟孩子说一下治疗地过程,让孩子看看视频,也有家长会提前拍好孩子目前的蛀牙,便于让孩子对比之后补好的情况。今天来补牙的家长就做的非常好,爸爸提前拍好了蛀牙的照片。我试着给孩子补好了后,让孩子用镜子看她补好的牙齿,而爸爸不失时机地掏出了之前的照片给孩子看,孩子非常有成就感。在治疗过程中,补牙时会发出光,我们提醒旁边的姐姐不要看,这个时候爸爸同时也转过身背对着,孩子一秒就明白了。这个家庭沟通也值得我这个做妈妈的学习,对于三岁多的孩子,爸爸妈妈全程很认真地跟她沟通。妈妈还跟我说要跟孩子算算她嘴巴里面有多少颗牙,这样孩子就知道她每次完成了多少。真的非常的棒,我认为这个家庭的氛围应该会非常的好。
家庭中的相处模式其实也会折射在看诊中,如果家长表现过于担心不管是在言语或者举止中,都不利于孩子配合治疗。想法如果家长能松弛一些,在必要的时候给与鼓励,则往往诊疗会顺利好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