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茫茫海域独行的帆
家永远是孩子温暖避风的港湾
但港湾也难免会厌倦、不适
父母会一直愿你扬帆起航,愿你一帆风顺
他宁可自己轻轻的敲打你桅杆
也不忍让你被无情的海风击溃……
今天看到一个热搜话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叫“工作上的事要不要跟爸妈说?”看到了很多有关的视频:
工作被pua
想跟父母吐槽发泄一下
父母又不理解
说我承受能力太差
北漂生活怎么这么难
……
呵斥孩子脆弱的父母、本身想寻求温暖又被伤害了的孩子。
看罢这些视频,我心像是被扎了一根细细的刺,那种痛很难找到出处。
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悲伤如我一般年轻的孩子,又有一种心疼源于天下的父母亲。
我搜集了这个话题下面的一些评论:
“不建议把工作上的事情和父母说,很难得到你想要的安慰。”
“有时候,亲人反而是心累的来源,是让自己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太懂了,压根不想和家人打电话。”
一切的芥蒂源于孩子们认为父母不懂、不了解自己。为什么我需要温暖的时候你跟我讲这些道理,我需要道理的时候你却给不了我,父母怎么永远给不了我想要的……
父母也是一样,为什么我的孩子学也上了,研究生也考了,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沉淀,最后到社会上还是如此脆弱没有承受能力,不让我省心呢?我对他这么好,该说的也说了,该提醒了也提醒了,他还不乐意了……
角度不同,频率不同,所以彼此接收不到互相的信号。长期的接收不到,就放弃了交流的这项程序。
到后来,遇到问题或烦心事,还不如自己解决。
为什么会与自己最亲爱的人有如此深的沟壑不可逾越呢?
因为我们总是以喜欢与需要来判定生活的安全。
人有感性与理性,感性操控着喜欢,理性掌控着需要。
比如去超市购买一管牙膏,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就会产生多种多样的人。
有想要自己喜欢的口味的牙膏
有根据自己牙齿需要而购买的,如修护牙龈、美白健齿等等
有时注重喜欢,感性作怪;有时注重需要,理性作祟
而且人这两者都同时具备,自己都难以琢磨。有时跟着喜欢走,有时跟着需要走。
我反观我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人,我有时候跟我的父亲通电话,心情不好的时候总希望他可以安慰我一下,说一些温柔的话语让我如沐春风般再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向往,可他却跟我讲道理;心情好想让他跟我分享一下自己的人生阅历心得,却听不到自己所需要的。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中孔夫子曾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思就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但唯恐自己不了解懂得别人。
可是我们总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不理解为什么外面这个偌大的世界总是反着我来,我心里不痛快为什么父母不能安慰我反而批评指责我。
作为我的父母,他们为什么可以不了解我……
用喜欢什么和需要什么作为筹码,人就绝大的失去了感受他人的感官能力
但人忘了除了感性与理性,还有爱的存在。
经常看到网上有人说,中国式的家长的教育核心就是“我这都是为你好啊”,暂且不谈教育方式的问题,但有一点其实我们都是明明确确的知道,父母确实是为了我们好。而他们所选择爱的方式注入你的价值观的时候,会出现感性与理性的择选。
这份原本的爱通过自我的偏好加工变成了被嫌弃的垃圾。
爱本身没有对错,错的只是爱的方法
如果你本身不知道一个人是否爱你,他用他不完美的爱的方法来对待你,你的无法接受是正常的。而对于我们的父母而言,就如同开卷考试,明明知道答案却非要执着题目自己瞎猜瞎想。
题目的答案你一直知道,就是他们真的好爱你
因为个人的杂念与自以为是把自己囚禁在表达方式的桎梏里。
除你以外,父母是最想让你一帆风顺,最好一辈子都不要有烦恼,开心的生活。可是他们知道这是不现实的,生活中、职场中、团体中,总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人,有人喜欢你,就必然存在讨厌你的人。
父母指责说你,敲打你这张帆的桅杆,是为了让你不要被外界更强烈的海风刮得体无完肤。
他们宁愿自己伤害你。
其实设想,你被工作pua,与同事上级领导不合,你一个电话跟父母打过去,父母温柔的安慰你,过后又能怎么样呢。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手机面前哭着的你,的确如父母所说,承受力差。
但不注意的是,这次过后你的承受力会高一个台阶哦。
手机那面的父母,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无论如何,破除方法、语言的相,会发现仅仅剩余一个最闪耀的光点,那个光点就是爱本身。
不是父母不懂我,而是我可能还是没有彻底的拨云见雾,把他们的爱捧在手心里。
不忍放下。
网友评论